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决疑品第三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有一天,韦刺史为惠能大师设大会斋,吃过斋饭,韦刺史恭请六祖大师登上法座,自己和官僚、信众们整肃仪容,向大师再行礼拜,问道:“弟子们听和尚说法,实在是微妙得不可思议。现在我有些疑问,希望和尚大发慈悲,特别为我们解释说明!”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六祖说:“有什么疑问就立刻提出来,我当为你们解说。”韦刺史说:“和尚所说的法,岂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吗?” 六祖说: “是的。”韦刺史说:“弟子听说达摩祖师当年化导梁武帝时,武帝问:朕一生中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有什么功德呢?达摩祖师说:实在说并没什么功德。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和尚为我解说!”

  佛陀灵山会上拈花一笑,传法于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为了要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当时并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菩提达摩大师是印度南天竺国人,刹帝利种姓族。他的父亲名字叫作香至。达摩大师是香至的第三个儿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达摩大师秉承了般若多罗的遗训,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先到中国南海。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马上就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印度来了一个有道德的高僧达摩大师,心里非常敬仰。于是,派人到南海来专程迎接到金陵(南京)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梁武帝是非常信仰佛法,而且大弘法化,发菩提心,兴隆三宝,造庙度僧,布施结缘。每隔五里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里地方,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当尼姑。他自己对于佛学也是非常精通,但他只知道著相事修,追求人天福报,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佛果菩提。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要。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

  祖曰: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

  祖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

  帝曰: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

  祖曰: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我不认识。

  达摩与梁武帝二人,一问一答,可惜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机。由于教大机小,所以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达摩禅师认为既是机缘不合,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后来,梁武帝把上面问答情况,告知他的师父志公禅师,禅师听后就大吃一惊,即对陛下说:达摩大师这个开示实在太好了,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的大权出现,乘愿再来。粱武帝听了志公禅师这么一说,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志公说:陛下千军万马,唤不回头。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大师正在危急时刻,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副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座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著称的武僧。大家都叫这种拳术为少林拳,并享有僧兵的称号。僧兵曾经帮助过唐太宗李世民取胜于疆场之上,在明朝也有一度参加抗御倭寇,这就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名胜古刹。菩提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再由菩提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作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可说。你们不要怀疑先圣的话!梁武帝心存邪见,没有认识真正的法性。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设斋,这只是在求有漏的人天福报,不可将这福报当做功德。因为,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

  像梁武帝做这些好事,他所获得的是福报,和成佛没有直接关系。

  功是功夫的意思,功德是指显发自性、体悟本具的性德。比如说,一个学生他每天很能干活,每天来的最早,擦黑板,扫地,干得很好,老师会表扬他,也许年底也会给他个劳模、劳动先进分子之类的名号。但是,和他的学习没有太大关系。学生终极目标是好好学习文化,不是单纯在那里扫地。但地扫好了,老师也表扬,他也能有所享受。他愿意扫地,老师说:“真乖!干得很好!”让他当班长当小组长,他也能有所收获,但和学习没关系。

  在这里我们探讨,佛教所说的功德是和修行,和成佛,和体悟自性有关的,和你福报有多大关系不是很密切。当然,如果福报大了相对于修行也会提供比较方便的条件。但是,它不是直接的联系。所以,六祖为韦刺史讲解,就说,世人往往是求福,把福德当成功德,这是错误的。六祖讲到:功德要在修行中,要在学习中去体悟,它不在于你做多少好事。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六祖大师又说:能认识自性就是功,能等视一切众生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有滞碍,常能见到真如本性的真实妙用,这就叫作功德。内心谦虚卑下就是功,外面依礼而行就是德;从真如自性中建立万法就是功,心体远离一切妄念就是德;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功,应用万端而不染著就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如果要寻求功德法身,只要依照这样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真是修功德的人,心里就不会轻慢他人,而能普遍尊敬一切众生。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如果心中经常轻慢他人,我执没有断除,自然不会有功;自己的心性虚妄不实,自然没有德;这是因为我执未除,自高自大而常常轻视一切的缘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念念不间断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德;自修心性就是功,自修身行就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向内见到自性,而不是借着布施供养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梁武帝不认识这个真理,无法契入,并不是我们的祖师有了过错。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韦刺史又问道:“弟子常见一般出家或在家的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和尚解说,这样的修行是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和尚为我破除心中的疑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六祖大师说:请韦史君用心听!我为你解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中,宣说西方接引化度的经文,很清楚地指出西方净土去此不远。若依相上说,西方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里其实就是象征众生的十恶八邪,因为十恶八邪的障隔,所以便说西方遥远。说西方净土遥远,是为根性下劣的一般人随相而说的;说西方净土很近,是为根性锐利的上智人随性而说的。人的根性虽有利钝两种,但佛法并没有两样。因为众生有迷和悟的差别,所以见性就有时间上迟速的不同。执迷的人著相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觉悟的人只求净化自己的心。所以,佛说:“随着自心清净,自然佛土清净。”

  佛陀为了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一音说法,千机并育。开显宇宙人生真相,指明了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怜愍我们这些烦恼众生轮回三界六道,头出头没,受无量苦,欲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遂以无尽大悲宣说净宗出世大法,欲使上智下愚一切人等,信愿持名,仰赖阿弥陀佛弘愿威力,横超三界,往生净土,速疾成佛。

  至圆顿至简易的念佛法门乃一代时教归宗结顶之法,如同印光大师所赞: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在久远的过去,阿弥陀佛有一世曾经做国王,当时有佛出世,叫“世自在王佛”。国王听了佛所宣讲的无上妙法,非常高兴,放弃王位,发心出家,号“法藏比丘”。心量广大的法藏比丘为使所有众生都能脱离苦海,向世自在王佛表露了建立清净国土的雄心壮志。世自在王佛应法藏比丘的心愿,为他广说诸佛国土的情状及众生生存境界。法藏比丘闻佛所说,经过漫长时劫的思惟,超发无上殊胜的四十八愿。又用了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时间来修行,一向专志,勇猛精进,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众生,令所有众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萨达成了志愿,建立了庄严的极乐世界。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里的“西方”寓为回归,因为在我们看来,西方是太阳和月亮沉没的方位,以此比喻极乐世界是我们生命的归宿。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显现的世界,是没有生灭的无为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对极乐世界有详细的描述。这就是我们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所共同宣说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

  而六祖在这里以针对上上根众生,直接宣讲诸佛密意,从理体上阐明净土就在当下的不二境。在此时此刻的当下,我们以“识”感受娑婆秽土的苦难,而诸佛以“智”安受极乐净土的庄严。只要我们转识成智,即刻在当下“心净则国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东方人只要能使心清净,就没有罪业;反过来说,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心不清净,一样是有罪过的。东方人造了罪业,就想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西方人造了罪,念佛要求生到哪一个国土去呢?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性,不认识自己身中自有净土,于是发愿往生东方或西方;觉悟的人到哪里都一样是净土。所以,佛说:“随身所住之处常得安乐。”

  《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开始——因地,都是依本来清净的真如而觉悟,不是依出离生灭、无常而觉悟。因为,他知道一切本来是清净的,一切都在觉中。依大乘如来藏的教法,特别强调“一切都在觉中”,即是说众生与佛都是在觉中,但是众生迷惑,认为不是!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都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众生相信六根的境界,因此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来说,初发心菩萨必定知道苦与无常是六根境界的幻相,必定相信一切本来圆满清净,都在觉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才会因此生起智慧来圆照,“圆照”就是依本来圆满的智慧来观照这个清净觉相而觉悟,然后才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六祖针对上上根宣说无上乘:一切上上根众生要从此时此地的当下来悟道,不可以学小根人从苦、无常、无我出离此世间,求生外世间来修道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使君!只要心地没有不善,西方极乐世界就离我们不远;如果心地不善,念佛求愿往生也难以到达。现在我劝各位善知识,首先要除去十恶,就等于行了十万里路;然后再除去八邪,就又走了八千里;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本性,经常使自己行为平坦正直,那么到达西方净土就像弹指般一样的快速,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了。使君!只要你能常行十善,又何须更求往生呢?如果不断除造十恶的心,有哪一尊佛会来迎接你往生净土呢?如果能了悟无生无灭的顿教法门,要见西方净土只在剎那之间;不能了悟,念佛求愿往生,则西方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到达呢?

  中国有个寓言故事。有一只猫头鹰在忙活搬家,遇到一只喜鹊,喜鹊问,你在干什么?它说,我要搬家,这里的人都讨厌我,我一叫都冲着我吐唾沫骂我,所以我想搬家。喜鹊问,你搬到哪里呢?它说,我搬到都不讨厌我的地方。喜鹊就说,人家讨厌你是因为你的叫声很古怪,让人家听着心生恐怖、烦恼,所以人家讨厌你。你要是不改掉你的古怪的叫声,你到哪里人家也讨厌你,不是说你搬了个家,人家就不讨厌你了,是你要改变自我。我们也是这样,有些员工,在这单位觉着不好,领导不喜欢,同事也不好相处,我到别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也是如此,也是到哪里领导不喜欢,因为你自己不改变你的人生态度,不改变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你到哪里都跟刺头似的,人家看见你都犯怵。修行的也这样,有些居士跑到寺院,和师父合不来,和同修们合不来,就跑到别的寺院。他要不改变性格,他跑到哪里都讨厌他,他跑到哪里都是是是非非,没完没了的烦恼。所以,要改变自我。这是六祖要表达的态度,要从自己身上用功夫,要改变。所以,六祖说: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念佛也不行啊!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六祖说:我要为各位在一剎那间把西方移到这里来,而且当下便能见到,你们各位愿意一见西方净土吗?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大众一起向六祖大师顶礼说:“如果能够在这里就见到西方净土,又何必再另求往生西方呢?希望和尚慈悲,方便示现西方净土,让大家都能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惠能大师说:各位!世间上的人,自己的色身就如同一座城,眼、耳、鼻、舌诸根好比是城门;在外面有五座门,里面有一座意门,心就是土地,性就是国王,性王就住在心地上。

  六祖说,外有眼、耳、鼻、舌、身五门,“内有意门”,这叫六根,心是土地,本性是王。王的能量都体现在心地上。就像国家的权利是体现在各个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人员所体现的就是国家的权力。我们说国家,政府所执行的力量就代表着国家权利,就像我们自性,我们找不到自性,自性是什么呢?自性就是能量,你眼睛能看的能量就是,耳朵能听的能量就是。就像我们说电是什么?如如不动时,电是无形无相的能量,我们只能画个代表电的符号,来表述它。当它产生作用时,我们便可以借助它的化身来见到电,例如通过电灯,产生光能的就是电,我们看到灯一亮,哦,来电了。风扇能产生动力的是电,通过它转动看到电。那么同样,自性在哪里呢?我们的眼睛“能看”的能量,就是我们的自性在起作用,没有这个能量,眼睛还有“看”吗?我们的六根之所以能产生作用就是因为有“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佛性,就是性在起作用。

  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自性不离心地,国王就存在;自性离开了心地,国王也就不存在。所以,自性若在,则身心俱存;性若离,则身心俱坏。要作佛,须向自性中求,切莫向身外去求作佛!自性若迷,就是众生;自性若觉,就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就是观音菩萨;能够喜舍,自身就是大势至菩萨。

  六祖在此破除众生对“佛”的误解。大多数人把“佛、菩萨”理解为神仙,或者超级神仙。六祖告诉我们,“佛”就是我们本具的自性、佛性、灵性,也就是我们和天地万物的生命源头。悟到了佛性,就是悟道成佛;转识成智,就是净土现前。“菩萨”就是我们佛性中的优秀品质,佛性中:慈悲的品质,就是观音;喜舍的品质,就是势至。六祖把两种我们自性本具的优良品质作为观音势至来解析。从外在说有个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从内在说我们本具这两位菩萨的优良品质。就像我们用文殊菩萨代表我们的般若智慧,用普贤菩萨代表我们的精进修行,用观音菩萨代表慈悲,用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都是表述我们本具的某一种优良品质。我们的优良品质显发出来的时候,当体就与那位菩萨具有不二的能量。这就是密宗与本尊合二为一的无上瑜伽修法。

  在此,六祖以直指之法,对上上根机的大众宣讲无上乘密法:我们的当下就是与极乐世界无二无别的佛国净土,光明境界。

  怎么知道我们这些凡夫所烦恼的世界是本自光明的呢?我们了知佛性是光明的,而佛性显现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松树长出来的树枝一定是松枝,同样佛性是光明的,他所显现的一切万物也一定是光明的。我们不必怀疑佛性显现的光明,天地万物是佛性显现的,所以它一定也是光明的。我们没有感觉到他的光明,是因为我们掉到了一个妄想执著的错觉中。你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变感觉。实报庄严的境界当下显现,它是可以现证光明的。

  为什么说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圆满光明呢?祖师用五种方式来证明当下的光明。

  第一,它本来光明。所以,不需要证明,它也是具足光明的。

  第二,佛说它是光明的。佛在很多经典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光明的,是大圆满的世界,从未残缺过,是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残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具如来的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原来众生都具有佛的光明境界,却因为妄想执著而没感受到佛的光明。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陀高坐说法。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就想:“佛陀经常说其他佛国清净庄严,而我们的国土却是五浊恶世。难道我们的佛不如他们的佛修得好?”这时候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赶紧说:“尊者千万不要这样想啊!你觉得是五浊恶世,我觉得这个世界和我的天国宫殿没有什么区别。”这时佛陀微笑,用脚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里的世界,果然清净光明。佛虽然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在佛的境界里这个处所完全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净土,佛的世界。而我们坐在这里就感觉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样的地方因众生的觉悟不一样,他的感受就不一样。因此,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此刻的这个世界就是完美世界,光明的。

  第三,祖师现证它是光明的。无数的祖师开悟之后明确告诉我们世界是光明的。祖师开悟之后,人们问开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啊?祖师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饥来吃饭困来眠。方信禅师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师开悟后说: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们来看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开悟后的境界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云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在杯子里的,就是这样的。我们过去总感觉“不该这样”,开悟后的境界体悟到了之后“就是这样”。因此,并不是改变这个世界怎么去成佛,而是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显现到了我们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么呢?就像我们一样,只要不去攻击、谩骂,不去烦恼,安住于当下,不要悔恨过去的那些事,别去担忧未来的事,安住于当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脱相。解脱相和完全解脱高度不一样。但你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了圆满的解脱相,稳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祖师开悟之后告诉我们世界是光明的,无论是大圆满的祖师,还是大方广的祖师,心地法门的祖师,都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光明圆满的,从未残缺过,我们一直误认为它残缺。

  第四,我们可以现证它是光明的。佛陀的教导是可以现证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于未来,现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极乐世界。普通人都有这种想法。你仔细想,难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后才有用吗?死之前呢?事实上,佛陀的教法是随时随地可令我们获得解脱的。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是可以现证的,解脱是可以现证的,成佛是可以现证的。就在我们的今生,就可以证得。

  很多居士误认为佛法在死了之后才有用,就陷在很纠结的旋涡中。这个世界真是烦恼,我也天天念佛,死又死不了,能不能让我快点去极乐世界啊!其实忽略了一点,佛陀所告诉我们的极乐世界是可以现证的。我们对照《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经》,尤其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观法中前十三观,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境界。并不仅仅是让我们死了之后才去极乐世界,而是现在你就可以感受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发愿在这个身体示灭之后,我们的神识归于弥陀性海,安住于极乐世界,享受实报庄严。但也可以现在就开始感受极乐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现证的,这种现证的修法有很多种,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以及实相念佛都可以现证,人人都可以现证。不需要你死了之后佛法才起作用,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可以获得解脱境界,只要你去调整你的觉受。

  第五,因为光明,所以光明。因为如来藏是光明的,所以如来藏所显现的一切也是光明的。如一棵树本来就是棵松树,长出来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时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显现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们的自性是光明的,显现也就是光明的。之所以没感觉光明,是我们的感觉出错了。调整回去就是光明。当你觉受到了它的光明就是证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圆满,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们无论用什么词汇去表述它,就是那种美好的正常觉受。

  所以,在这个娑婆世界,是有一处秘境的,叫密严净土,或者香巴拉净土,也是无量三昧之一。通过净观而证悟光明境的人,则可以身在娑婆,安居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能净化身心,自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心地平等正直,自身就是阿弥陀佛;心中分别人我,就是为自己建了一座障碍正道的须弥山;心里起了贪欲邪念,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水;无明烦恼,就是翻滚的波浪;心存毒害,就是凶猛的恶龙;心地虚伪狂妄,就是扰人的鬼神;常在尘劳中奔波,就如同鱼鳖;贪瞋炽然,就等于自造地狱;愚痴不化,就等于无知的畜生。

  所有的我们成佛的障碍其实都是来源于内心,内心错误念头、不良情绪映现到外面,形象化了就成了所谓的波浪、恶龙、鬼神、鱼鳖、地狱、畜生这些东西。就好比硬盘里面的数码,映现到屏幕上就形成了图画。所有内在的情绪映现在外面就成了山川大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自他不二、依正不二、性相一如、心境一如”的真正含义。

  有个故事讲到:有个山里人到城里买东西,他看到一面镜子,就问是什么,店主拿镜子给他看,他一看,里面有个彪形大汉,“哟,有个人啊?这个要多少钱?”卖货的说:“两文钱。”他就买下来了,心想:这么便宜,卖货的肯定不知道里面有个人,赶紧往家跑。回家放在桌子上,他妻子问他:“你到城里买的什么?”他说你看看吧,买了个便宜货、好东西。他妻子兴奋地拿起来看,从镜子里看到一个年轻女人,就哭了,跑去找婆婆:“婆婆,那个没良心的,娶小了。”婆婆说,别哭,别哭,我看看怎么回事!拿起镜子一看,也破口大骂:“你看你个傻儿子,你娶小就娶小吧,怎么也得娶个年轻的,你看你娶个糟老婆子,比你妈还老!”(众笑)这个故事就说大家抱怨也好,羡慕也好,说的都是自己。

  我们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心的影 现。佛陀比喻,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就好比走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挂满了镜子,一只小鸟飞进房间,他迷上了镜子中的那只小鸟,看到那只小鸟很美,他爱上那只小鸟,爱的死去活来,它向那只小鸟求爱,但就是不能亲近,它就在迷恋中抑郁而死。一条狗进来了,看到里面有条狗,它就冲着叫,里面也冲着它叫,它又害怕又愤怒,就不停地叫,最后愤怒爆裂恐惧而死。一位智者进来,就对着镜子整肃衣冠,看到自己坐得不好就坐直了,对着镜子,校正自己,慢慢他就成为圣人。

  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当你看到这个世界不好,你就想:是我哪个地方出问题了?你去调整他,你就成为圣人。你要迷恋这个世界,迷恋这个帅哥,那个美女,你就会迷恋而死,抑郁而终。如果你看哪个人不好,你和他吵和他拼命,你就会像那条狗,最后爆裂而死。我们要知道这个世间是我们心性的显化,我们通过这个显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

  善知识!经常修行十善,天堂便能现前;除去人我分别,须弥山便会崩倒;息去贪欲心,海水就会枯竭;烦恼不生,波浪就会平息;忘却毒害之心,鱼龙便会绝迹。

  我们把内心的错误情绪寂灭之后,外面危机的就解决了。我们外面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情绪的映射,我们做完一单生意,很快乐,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小宝宝也很快乐,“宝贝儿子,我陪你玩!”就很高兴,老婆做的菜吃着也挺香。但如果在外面受了挫,跟老板闹矛盾了,让客户刁难了,被行业管理部门查处了,让交警贴罚单了,回到家里就很烦。儿子说:“爸爸陪我玩!”“去去去,哪有空陪你玩。”老婆说:“我做的汤好不好喝?”“有什么好喝的,你就不会换换花样!”汤还是那个汤,老婆还是那个老婆,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你看这时候,这种相应是什么在起作用?情绪,不良情绪。所以说,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你不需要改变你生命中的任何东西,把情绪调控好,幸福指数就提升了。我们现在拥有的已经超过了我们所需要的,大家想想是不是?我们很多人往往都是基于情绪化而导致烦恼,我们已经拥有了百分之九十九,却总盯着还没到来的百分之一,为了焦头烂额地追逐这百分之一,忽略了去享用这已经拥有的百分之九十九,所以搞得百分之九十九也等同没了。

  我们总说事业、挣钱,不就是为了吃碗饭吗?你现在挣的钱撑死你也足够了。但是你想想,现在哪有空吃饭,你一边吃一边想着烦心事。喝着汤的时候,吃火锅的时候一点味道没有,就在想哎呀这个事怎么办,你就忽略了这一锅充满着最好地沟油的火锅。(众笑)你发现你为了没有的那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你就没享用到。而对我们的生命价值最好的,对我们生命最感恩的其实就是享用这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一你暂时先放一放,先去享用已经拥有的百分之九十九。吃这碗饭的时候要吃出它的香,喝这碗汤的时候要喝出它的美,品这口茶的时候要品出它的与众不同。听这堂课的时候你全身心的静下来,听听传统文化,体悟佛教智慧。你就会发现,原来那百分之一根本不是外在的,它就是让你去享用这百分之九十九,你就圆满了,这就是佛教的大圆满的修法,就是充分享用你所拥有的一切。带着感恩心去享用这百分之九十九,那百分之一就来了,原来那百分之一就是去享用已有的一切。

  大家看过周星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吗?武状元苏乞儿,学习降龙十八掌,结果前十七掌学会了,第十八掌却是空页。这时候风一吹,秘籍连续翻页,将前十七掌动作连贯起来,就成了第十八掌,战胜魔王邪教教主。原来那百分之一就是你把百分之九十九用好,带着你的感恩心去享用它,享用你和儿子在一起的幸福,享用你和妻子在一起的快乐,享用此时此刻的佛光普照,享用每天的日出日落。安下心来,就是大圆满的境界。

  我们本有的一切其实都全体具足,我们此时此刻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生命形态一定是最完美的。如果你们现在还感觉残缺,是因为你没理解,没体悟到自己的真实高度,你没理解自己生命的庄严、神圣和伟大。不是世界不足,是你心性未悟。调伏心性,这个完美的世界不需要折腾,你我都是最幸福的。我们今天健康的活着,我们享受生命,我们坐而论道,无比美好。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于是,自己心地上的真如觉性自然就会放大光明,外照六根门头清净无染,能破欲界六天的欲业;内照自心本性,即能消除贪瞋痴三毒,地狱等罪业也能同时消灭。如此内外光明澄彻,就如同清净的西方极乐净土一样,如果不作这样的修行,如何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呢?

  佛陀告诉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身体成佛,不是我们练得铜头铁脑一身钢,火眼金睛就成佛,和那个没有什么关系,是心与佛相应。大家看我手中这个手机是联通的,还是移动的?装上联通的卡,就是联通的;装上移动的卡,就是移动的。

  这个身体是佛呢,还是众生呢?我的心显现佛的时候我的身体就是佛,心显现众生的时候我的身体就是众生。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这样。基督教讲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了人,佛教也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和佛没有差别。佛是两眼我们也是两眼,佛站着我们也站着,唯一不同的是心。佛的心是全然显现的佛性,而我们的心显现的是贪瞋痴慢疑。我们和佛的差异是在心上。我们从现在开始调整我们的心。怎么调整我们的心呢?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最快的调整。南无是什么意思呢?皈依,归命,回归的意思。回归就是让我回归到阿弥陀佛的心性中。阿弥陀佛代表了我们的法身,也代表了我们的报身,我们此时此刻的化身是谁呢?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们现在回归到阿弥陀佛的心性中,于是我们就和阿弥陀佛合二为一,我们就成佛了。所以,念阿弥陀佛的人将来成佛也叫阿弥陀佛。

  南无就是回归如来藏性,观想自己的心和阿弥陀佛的心合二为一,就叫南无阿弥陀佛。很多人不敢担当,认为阿弥陀佛神圣伟大,我卑微陋劣,只有跪在那里给他磕头的份,哪敢合二为一啊。要深信,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报身,我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们是不二显现。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报身和化身的不二和合,我心与本尊心不二,就叫南无阿弥陀佛。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让自己和阿弥陀佛合二为一,这叫接引,这叫往生净土,这才是佛的密意。

  净土法门修法很简单,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供养阿弥陀佛,都是培养我们和阿弥陀佛近距离的感觉,千万不要把佛当成领导,很多人怕领导怕惯了,也开始怕佛。认为佛是领导、大官,磕头磕错了,会惩罚你。佛菩萨从来没有惩罚任何人的概念,只有爱众生,慈悲众生。所以,千万不要怕佛。你这一辈子就是怕你爹娘,也不要怕佛。你应该爱佛,感恩佛,和佛建立最亲密的感觉。佛是我们慈悲的父亲,我们是他的宝宝。他疼我们,我们爱他,就是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与佛最相应的时候。这种相应法就是本尊瑜伽,本尊入我心。

  要记住:佛陀并不希望我们永远做他的弟子,而是希望我们成为和他一样觉醒的人。

  有时凡夫的烦恼会显现,你就观想阿弥陀佛进入了你的内心,进入了你的身体,阿弥陀佛的佛性完全显现,就想你的身体是件衣服,阿弥陀佛穿上了你的衣服,你想着此时是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这时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佛事,这叫本尊相应法,也叫本尊瑜伽。瑜伽的修法秘诀就是“我入和入我”。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大家听了惠能大师的开示,洞然明白,照见自性,于是向六祖恭敬顶礼,同声赞叹说:“好极了!”又高唱道:“普愿法界一切众生,听闻的人都能立即觉悟。”

  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因为空性的如来藏本具光明,所以如来藏的万千幻化亦具光明。染污的我执听信了未来才是光明,所以得不到当下的解脱;如癫狂的演若达看不到自己的头,到处惊慌奔走找寻;亦如黑熊坚信下一个棒子最大,筋疲力尽而抱憾终生。坚固的我执害怕失去自我,身处自性安乐之涅槃却在感受轮回的苦痛;如井底深深躲藏的青蛙,看不到广袤的蓝天苍穹;亦如海面漂浮的泡沫,恐惧小我的破灭而无法融入浩瀚大海。着眼当下,不起此座,必能究竟成佛;打开心扉,日出东方,自会光照大千。

  无需改变,我们当下的一切都是完美显现!如果愿意改变,只是再换一种完美显现!选定一种完美的显现模式,我们会成为他!发现显现完美的过程,就是修行的次第;发现显现之完美,就是悟道;现证完美之显现,就是成道。这就是无上瑜伽的修法,又名大准提、大圆满、大方广、大手印、心地法门!

  须知,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感觉。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识成智。我们的精神、感官是可以通过体悟和修行升级的,升级修正以后,其所知所感会越来越正确。就像哈勃望远镜也可以经过技术调整,而使拍下的照片从模糊到清晰一样。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六祖大师说:“善知识!如果想要修行学佛,在家也是可以,不一定要出家住寺。在家人如果能够依法修行,就好像东方人心地善良;出家住寺不能依法修行,就好像西方人心地不善。只要自心能够清净,就是自性的西方极乐世界。”

  “但心清净”,无处不是道场。《宛陵录》中记载了希运禅师关于禅的意境的描述云:“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也。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是汝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一切声色尽是佛事,若学道者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那么,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为道场。”

  一切佛经、无上乘的至高修行,都可浓缩为对三宝的虔诚心,这些法教也尽摄于持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的修行中。牢记对三宝的虔诚心,是一切证悟之源;而无上瑜伽的精髓,也就是将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本性融合为一,是一切修持中最深奥的。请一心持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南无”就是皈依、归命之意。我们应发愿,为了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而皈依。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我们都愿以真诚的信心供养身、语、意予阿弥陀佛,全然依止他,这就是完全具义的皈依——大乘的真实皈依。

  皈依阿弥陀佛,可依“外、内、密”三层面来说。在外的层面,阿弥陀佛是佛、法、僧三宝;在内的层面,他是上师、本尊和护法三根本;在密的层面,他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因此,皈依绝不只是一个前行或初学者的修行而已;事实上,皈依的深意涵盖了直至成佛的完整修道。尽管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皈依,但只要坚信我们的本性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阿弥陀佛是三宝一切表相的唯一精髓,依此信心持诵六字圣号,便能于任何时、任何处圆满一切的皈依。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韦刺史又问:“在家人要如何修行呢?愿和尚教导我们!”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六祖大师说:“我为大家说一首无相颂,只要依此修行,就好像经常与我同在一处;如果不这样修行,即使剃发出家,在修道上又有什么益处呢?”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偈颂说:心地平等何须烦劳持戒?行为正直哪里还用修禅?知道报恩就能孝养父母,明白义理就能上下相怜。懂得谦让就能尊卑和睦,能够忍辱就能制止众恶。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若能如钻木取火般勤修,污泥之中定能生出红莲。苦口的常是治病的良药,逆耳的必是利行的忠言。改正过失必定能生智慧,维护短处必定心内非贤。日常生活中常利益他人,成道不是只由布施钱财。菩提(觉醒)只需要向内心寻觅,何必徒劳向外求取玄妙?听我说偈之后依此修行,西方极乐净土就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六祖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都要依照偈颂修行,来见取真如自性,直接了当成就佛道(觉醒者),时间不会等待人的。大家现在暂且散会,我要回曹溪去了,大家如果有疑问,就到曹溪来问我。”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当时,韦刺史、官员以及在法会中听讲的善男信女们,各自都心开意解,有所领悟,并且信受不疑,决心奉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