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跟“世界只有一个”、“大众共一个世界”的世界观不一样。“世界只有一个”跟佛教的世界观没有关系。佛教认为:一人一世界。

  这是第一原则。这个原则是一个连我们正常的生存概念都要被粉碎的正见,这个概念很有可能把我们过去的知识结构彻底瓦解。那么过去的知识结构是否真的有粉碎性的危险?事实上并没有发生,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其实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表面上都在研究世界观,都在关心人类和外境的来源,但真正的世界观都没有研究过。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在“世界只有一个”的基础上研究。

  为什么一人能够有一个世界?这和“世界只有一个”的认识基础截然相反。“世界只有一个”的前提是:世界是独立于心的客观存在,世界在心外。而“一人一世界”是说,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并非客观独立于心而存在,而是由心造的。

  我们常说我在看书,我在生气,我高兴了,我失败了,我有情绪。这个“我”是什么?就是佛教所说的“心”。团队合作中,人们常常希望“一条心”、“同心”。“同心”只是说尽量相同,状态差不多,但绝对不能真的只有一个。即使人和人的思想差不多,但心是不同的。因为一人有一个心,世界唯心所造,所以每个人都面对了一个世界。

  既然有了这总的来源,那么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判断就很清晰。比如人们坐在大礼堂里,并不是说只有一个大礼堂,有不同的人,而是说大礼堂是在场每个人世界里公共的部分,它们极其类似乃至于类似到可以重迭起来,但决不是同一个。张三有张三世界里的大礼堂,李四有李四世界里的大礼堂。张三进入了李四的世界,李四也进入了张三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世间的一些差别。有的人在皇城根脚下的北京,就有无上的尊严——我是天子脚下的子民;有的人生活在北京烦恼重重,非常艰难,觉得没法生存下去。同样在一个天安门脚下,就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人认为北京是天堂,有人认为北京是地狱。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它有共同的部分:故宫是一样的,天安门是一样的。但是各人的故宫和各人的天安门都有着不同的情绪元素,这是由我们自己的生命特质带来的——因为我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世界和生命都是平等发展的,有生命的地方就有世界,每个生命都有一个世界。这是佛教的世界观。因为每个生命都有一个世界,生命有千千万万,世界也绝对不会只有一个。

  假如我们确定这个世界只有一个,而不是每人有一个,那就麻烦了。就会有争议!张三认为李四是坐在右边的,李四认为张三是坐在左边的,这就不对等,拿物理学的方法来说,找不到共同的确定的参照系。张三的参照系在张三的脑袋里,李四的参照系在李四的脑袋里,各人的想法不一样,如何去统一呢?

  如果说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观就永远无法统一,永远在争议中。这是争议的根源,还想有什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伦理和道德呢?所以最适合人类来使用的世界观,还是“一人一世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