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宗是当世我们的救命药

法眼宗是当世我们的救命药

  去年,北海禅院树立了“教启中观,行归法眼”的宗风碑。“行归法眼”就是说,本常住道场的宗风、行门将直接落实在法眼宗,法眼宗是我们的救命药。

  为什么说这个宗派是我们的救命药呢?当前佛教情况,与唐代法眼宗产生时的背景有类似性。作为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法眼宗,它是在唐代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由唐末五代的清凉文益禅师在公元885年以后开宗建立。

  禅宗从六祖慧能大师开始立南宗,先后分出了菏泽神会、南岳怀让、永嘉玄觉等五家,其中南岳和江西青原两家最为鼎盛。这两家后来又衍生出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成为禅宗的“一花五叶”,禅门的五家法派,这就正式具足了。

  临济宗在宋代曾分化出黄龙、杨歧两家,因此禅宗有“五家七宗”的说法。其实简要言之,就是五宗,也是达摩祖师对汉传佛教禅宗的授记,“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法眼宗在建立之初,唐代各大宗派的发展因为宗派源流时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状况。

  比如法眼禅师在《宗门十规论》里写道,“苟或未经教论,难破识情。驱正见于邪途,汩异端于大义,误斯后进,枉入轮回。”

  他就提到,当时的禅门已经有一种弊端,就是人云亦云地以自己的观念来臆测教义,并且进行传播。因为缺乏宗依,所以有些人的自行发挥,就使得禅门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难以控制的局面,有些流俗和脱离经论本义的言论出现,就像现在的心灵鸡汤。

  于是文益禅师考虑,一定要力排非殆。不管情况多么严峻,也要在无言中强显其言,在无法中强存其法。虽然禅宗是以“不立文字”、“无言之教”为核心,但它也要考虑“在无言中强显其言”,“在无法中强存其法”。

  因此他认为自己要做一个工作,即“宗门指病,简辩十条,用诠诸妄之言”,需要简单地谈十个问题,以这十个问题为纲要来说明各种各样虚妄揣测的言论。于是他写下了《宗门十规论》。

  初创的法眼宗以《宗门十规论》为核心著作,它博摘各家之要,针砭时弊,其当机应事的特点十分明显。法眼宗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修行弊端和修行人的思想毛病都提点出来,进行评论改进。

  法眼文益禅师是青原禅师下面的第八世。马祖大师被称为“南天八祖”,其实法眼大师也是“南天八祖”,因为他圆寂以后,南唐中祖曾经给他封了一个谥号叫做“法眼大禅师”,后世以这个缘起而把他构建的宗派称为“法眼宗”,大意是说此宗是辨识佛法的眼目。

  法眼宗在十条针砭时弊言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一切现成”的真如实性的道理。这个宗派的教义很平实、不华丽,直取当下、注重文字,而且汇归统摄各路教理,最后归于心源,是一个“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的宗派。法眼宗最后践行的是“禅教合一”。

  民国时期曾有本光法师提出“般若禅”,跟这个宗派颇相类似,其“般若散句”末后提持道:修诸法已,即当“罢教亦罢观,念念著力参;人生向上事,抖擞般若禅。”

  法眼宗以禅宗方法简别汉传佛教的教理结构。这个派别特别像寺院里“僧值(或云‘纠察’)”的角色,警戒时弊,如果出现不良倾向及时改正,而且进行警策。

  法眼宗经历了三位祖师的弘传以后,在社会上的影响十分巨大。最早的是法眼文益禅师,中间又经历德韶禅师,到了五代末、北宋初有永明延寿禅师,代代相传。

  法眼宗在宋初极其隆盛,宋中叶以后渐渐式微。在宋代初期,高丽王曾仰慕延寿禅师的学问道德,派遣使者修书请法,来执弟子礼,遣僧三十六人到永明延寿禅师座下受法,后回到高丽,教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渐渐远行到海外。

  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对法眼宗的发起和传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对这一宗三大祖师一脉相传的“教禅和会”大为赞赏。他曾经引永明大师话语说:“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其大义,表达了对真唯识量才入信心便登祖位的教禅和会精神。

  法眼文益禅师是唐末五代人,法眼宗开山之祖,又称为“清凉文益禅师”。他俗家姓鲁,是余杭人,七岁就依心定(通愿)全委禅师落发。弱冠的时候就已经在越州开元寺受戒。后来进入明州育王寺,跟希觉法师学律典,不久云游到福州,来参当时有名的长庆禅师,进而跟他结伴一起云游。

  谒见青原法师下的第七世罗汉桂琛禅师的时候,因为受到桂琛禅师“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八个字的启发,大觉彻悟。所以多年以后,“一切现成”就成为法眼宗宗风的来源。

  再后,他又游方到了江西临川,当时的州牧官员请他安住到崇寿寺。开堂那天,四方前来的求法僧人不下千数。南唐国主李氏因为羡慕他的道风,把他请到金陵,礼为国师,住到报恩禅院,赐号是“净慧禅师”。

  他没住多久就迁到清凉院,弘扬玄沙师备禅师的禅风,后来影响越来越大。到后周显德五年七月五日圆寂,享年七十四岁。最后的谥号是“大法眼禅师”,葬在江宁的丹阳县。他自己的嗣法弟子有六十三人,其中以德韶禅师、慧炬禅师、文遂禅师等十四人最为上首。德韶禅师是他座下影响巨大的一位成就者。

  文益禅师的著作有偈颂、真赞等数万言,有影响的是《宗门十规论》和《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等等。《宗门十规论》是重要的代表作,是当时针砭时弊的救命药,一清糠秕相混杂的宗教现状,“驱正见于邪途,汨异端于大义”。所以在宗门进行“宗门治病简便十条”来救一时的弊端。此时,文益禅师的《宗门十规论》影响十分巨大。

  谈“理事不二,贵在圆融”,文益禅师的宗风往下影响了天台德韶禅师。天台德韶禅师也是唐末五代的僧侣,是法眼宗的二祖。也曾经有一些人传言,说德韶禅师是智者大师的后身,禅师龙泉人,十五岁出家参访。参过大约五十四位善知识,都没有契合。最后到临川,参见法眼文益禅师。因为先前参访的人物很多,因此倦于参问,只是随众。

  有一天,文益禅师上堂,有僧人来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法眼禅师回答说,“是曹溪一滴水”。德韶禅师站在他的法座旁边,听到了这一句回应豁然开朗。于是就来到天台山白沙这个地方安住,吴越当时的台州刺史(钱弘俶)延请问道,后来到汉乾佑元年(948年)由吴越王迎请尊其为国师,开坛说法。

  他曾经劝王遣使到新罗,取回散落的天台教籍,使天台宗的文献获得俱全。德韶禅师以一己之力执掌禅门的法眼宗,同时重振了天台教观。

  德韶禅师后来住到了通玄峰顶,他曾经有一首偈颂说,“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意思大概是,学禅的人到达顶峰自然与人间不同,但由于心外无法,所以依然能见到满目青山的禅意。

  他这首禅偈后来传到了他的师父法眼文益禅师的耳朵里,文益禅师说,“仅此一偈,可启吾宗”,就冲着这一首偈子,他就可以把我的宗法担当起来。

  德韶禅师后来又在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会,最后于宋开宝五年(972年)在莲花峰示寂。他的语录当时多行于世,后来很多都失散了。法嗣有四十九人,其中最上首的弟子是永明延寿禅师。德韶禅师秉承文益禅师“一切现成”的宗旨,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

  古人说“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他劝参禅的人不要离开世间,随处都可以得悟。就像庄子所提倡“每下愈况”的道理,越是到最浅近的地方,最随便、最能够接近生活的地方,越是道的所在。

  他又说“大道廓然,讵齐今古。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阙。”

  哪怕是墙壁瓦砾,也没有亏阙到佛性的任何一个功德。他的主张就是“一切现成”。

  德韶禅师之后,永明延寿禅师担起了法眼宗的担子。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可以说是蔚为观止,其量汗牛充栋。光一部《宗镜录》就一百卷,其中提到的教、禅相关的观念现在看来真是太庞大了。

  比如《宗镜录》曾引用过的经典目录、经书名字、佛经的重要话语和公案,现在看起来至少有一半以上,引用的经典和书目直到现在《大藏经》里还是搜不到的,已经散佚了。可见永明延寿禅师当时的学问是何等渊博。

  在众多禅师当中,唯独永明延寿禅师把唯识宗真唯识量——玄奘大师最为核心的佛学思想理论,跟汉传佛教的大彻大悟、破最后牢关的境界进行并驾齐驱,一起来解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