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

佛陀

  2500年前,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诞生了一位光耀古今的圣人——释迦牟尼。他是释迦族人,名叫乔答摩·悉达多,父亲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王,母亲摩诃摩耶夫人为邻国天臂城善觉王之女。释尊生于高贵的王族,拥有世间的一切才华和享用。

  二十九岁时,他离开王宫出家,遍参当时著名的宗教师,成为一位真理与自由的追求者。在经历了六年的修行以后,他于摩揭陀国的菩提伽耶彻底证悟了宇宙与人生真谛,成为世间的正觉者——佛陀,而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此后释尊传布真理,组织僧团,教化世间,使佛教传遍恒河两岸,远播整个印度、尼泊尔及斯里兰卡。八十岁那年,释尊在印度的拘尸那迦涅槃,结束了一代教化。以建立僧团及结戒的原因,释尊的教法一直传沿至今,影响遍及全人类。

  释尊虽已入灭,但却永远存在于佛弟子的内心深处。

  作为佛教的教主,释尊被人们尊称为“佛”。“佛”是佛教教义中最核心的概念,若要了解其本义,首先必须了解佛教作为众多宗教之一,对人类不同于权利与财富的特殊功用有哪些。佛教的功用至少有以下八种:

  一、在社会上,使人际关系趋于和谐有序,有效免除暴力和冲突的产生。

  二、在危难中,给人以自信、勇气、决心甚至舍己为人的精神力量。

  三、在痛苦中,使人产生对痛苦的理性认识,并由此获得安定及希望。

  四、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以良善的基本生活规范及指导。

  五、在重大的罪业感前,由佛教信仰的践行而解除良心的不安与歉疚,获得宽恕的力量。

  六、由对佛力的信仰,使人得到安全感。

  七、给人以永恒生命的希望,使人生的一切都变得充满意义。

  八、给人以达成圆满至善境界的理想和实践方法。

  为达成以上所有功用,佛教没有采取“寄希望于未知的成功宗教家”的方式,而是寄希望于完全达成圆满至善境界的修行成功者——佛陀。作为无上正等正觉的成就者,佛陀全面实现了以下三种人生的最大价值:

  不死。这是佛陀的成就,也是人们都希望获得的最高理想:生命永远继续,没有死亡而永恒存在。因为在常人的观念中,死亡是人生一切的终结,所谓“精神不朽”,常常只是慰藉人心的话语,死亡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困惑。对“死”的问题提出具体和积极的解答,不仅是“人生”的学问,也是“人死”的学问。这是宗教性的学问,只有宗教才能为人们提供永生不死的希望和方法,而佛陀正是这套方法的实践者和成功者。只有成功者为大众提供的方法,才是可信和大众愿意奉行的,因为佛陀是不死的。

  全知。这也是佛陀亲证的成就。人心的无限好奇与求知欲,使人类在生命长河的漫漫流转中付出了无尽代价,甚至牺牲生命。佛陀亲证了对于所有世间现象的一切智智(意为一切智中最殊胜者,即佛陀自证的不共极智。是尽知一切的智慧),他是全知者。理智与运用符号的能力使人类掌握了超越其他一切生物的智慧,并迸发出探索宇宙奥秘及其终极意义的强烈求知欲。人类在知识领域的最大愿望是能够通晓一切,并使终日面对的世界毫无秘密可言。因此,只有“全知”才是彻底满足人类求知欲的唯一办法。这种“全知”的成就即是佛教所说的一切智智,唯有佛陀才是这种智慧的执掌者。

  全能。“全能”是佛陀的成就,而多方面能力的不足,则是普通众生种种痛苦的来源之一。因此,能力和成功是人的生命历程快乐与否的基本条件,有能力便有快乐,能力不足便难免痛苦,“乐”是由“能力”换来的。生命的究竟安乐,唯独佛陀才能真实获得,因为他是全能者,如将大地捏瘪搓圆,碎为微尘撒向虚空,这些事唯有具备非凡能力方可办到。佛陀是这种能力的拥有者,大乘佛法“常、乐、我、净”涅槃四相中的“乐”,即由全能方可真正实现。

  具备圆满福德与智慧的佛陀,安住在平等一味的究竟法性中。这是无分别的智慧状态,常人只能以仰慕的心态,通过学习和思考去做有限的了解。这样的了解受限于人类文明的程度以及大众人生阅历,因此产生了社会上形式各异的佛陀观,也由此生发了不同区域及不同形式的佛教信仰。虽然佛陀是无分别的,但因为社会大众有分别,所以,如果站在大众理解佛陀的角度来看,佛便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原始佛教有原始佛教的理解,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理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