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念成为内心的常规状态

让正念成为内心的常规状态

  什么是正见佛教对心理的归纳,除了普通心理和不善的心理以外,第三是善的心理。这是与解脱相应的心理,比如戒定慧。其中,又以慧为根本,即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具备这种认识,并对此深信不疑就是佛法所说的正见,这是产生正念的前提。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正念非常重视,并已将之应用到心理治疗、教育、医疗等各方面。

  心理学界有关正念的介绍,比如怎么用心,怎么操作,往往偏向技术层面。当然,禅修本身就是一门调心的技术,但这种技术离不开正见。在八正道中,正念必须以正见为基础,以健康生活为基础。如果不重视正见的引导和健康生活的辅助,正念就会成为孤立的技术,即使能用起来,也收效甚微,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在解脱心理学中,正念的修行要以正见为前提。

  佛教各宗派都有不同的正见,相应的,正念也有不同的内涵。通常,正念是就念头的善恶而言,念五欲六尘属于恶念,念佛、念法、念僧属于善念。而南传佛教所说的正念则超越善恶,是指内心对念头的观照力和觉察力。至于从禅宗的角度来说,最高的正念就是空性,是念而无念。总之,修行就是对念头的选择。见地不同,落实到正念的修行,高度也不一样。

  念之后是定,即选择某个心理状态后,安住其中,不断地熟悉和重复,让正念成为内心的常规状态,而且是最稳定的常规状态。在定的修行中,要排除掉举和昏沉两种状态。

  现代人普遍浮躁,总要不停地说着、做着、玩着,片刻不得安宁,即使身体坐着不动,内心也是妄念纷飞,这就是掉举的直接表现。昏沉则是内心昏暗,混混沌沌,无法集中精力。现代人的心,多半处于这两种状态。

  这就需要通过禅定的修行,将心专注于一点,或是呼吸,或是佛号,让其他种种妄念因为得不到支持而沉下来。就像浊水加以沉淀就会变得清澈那样,此时,心光才会呈现出来,变得了了明知。具足这样的观照力之后,才能导向无贪、无嗔、无痴的心行。而在贪嗔痴的状态下,我们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控制,被驱使,被左右,何其辛苦!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心的本质是清净光明的,我们现在呈现的一切染污,只是贪嗔痴的遮蔽。

  但要知道,贪嗔痴并不是生命的本来,而是依附在其上的尘埃。对此,我们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惊慌失措,只须时时扫除,即可去尘除垢,平息烦恼,就像禅宗神秀祖师所说的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内心不再有烦恼杂染,就会进入清净和安宁的状态,其中充满一切正能量,是空明而喜悦的。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种状态是行舍,即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这也是生命的本来状态。佛法告诉我们,只要摆脱外在依赖,消除内在躁动,心本来就是平衡的,自足的。就像虚空,不需要支撑,也不需要平衡。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