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首楞严经》讲解第八讲

  《首楞严经》讲解第八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7年01月28日

  请大家合掌!

  请大家,至心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祈请本师力加持,愿我早开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实义,直趣菩提广度众。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再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称念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上次简介了《首楞严经》的译者“般剌蜜帝”,并提醒大家在学《首楞严经》中所教示的任何法门时,要记得学习保持在避开危险、避开无效、避开后患之下来运用。

  期盼大家深入体会这“避开危险、避开无效、避开后患”的重要性及实用性。

  现在,开始讲解《首楞严经》的经文。

  请大家以不排斥的心,来观察我所要跟大家提醒的!

  如果大家看到我所解说的,跟您所理解的有不一样时,请大家以“凡事,本来有多方面的观察点切入观察”的心,来从我所站的角度来看我所说的话。并提出您的疑惑,一起研究。

  【经文】如是我闻。

  【释经】这是我所听到的。

  【说明】

  问:“如是我闻”中,所说的“我”,是指谁呢?

  答:

  一、指佛陀

  因为释迦牟尼佛,即将入灭之时,阿难尊者曾经问,在讲经之初,应该如何说。

  当时佛陀回答当在“经首”,安立“如是我闻”。

  二、指阿难尊者。

  因为当阿难尊者,首次在七叶崛结集经典之时,就是一开口,依佛陀遗教,先说“如是我闻”。

  三、指任何讲经者。

  因为任何讲经者,在讲经时,都要说“这是我所听来的”,或说“这是我从那一部经看来的”,或说“这是我从哪一位大德僧听来的”,或说“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问:为什么佛陀遗教中,要在讲经之前安上“如是我闻”的句子呢?

  答:因为“如是我闻”是一个很重要的法门。可以帮助大家正确去理解经义。

  问:“如是我闻”是一个怎样的法门呢?

  答:“如是我闻”是一个可以正确解如来真实义的法门。

  问:请举例说明,“如是我闻”的法门,如何运用在正确解如来真实义?

  答:例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CBETA, T08, no. 235, p. 752, a13~16)

  我现在来为大家分析。

  (一)从这《金刚经》的经文的前后经文,我们就可以知道,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明白的说明,如果以“有三十二相”为标准来判定是不是如来。则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那它就应该是如来。

  这时须菩提听后,就理解佛陀所说的意思。

  但是,须菩提不说,佛陀认为如何如何。

  而是说:我对佛陀所说的话的理解是如何如何。

  用白话来说,就是:

  我听了佛陀的教示以后,我个人的理解是……。

  这就是“如是我闻”的运用。

  为什么呢?

  因为,如此说话习惯,可以避免造成谤佛及谤法。

  众佛友!可以比较比较,现代人的说话习惯,都没有“如是我闻”的习惯。

  只要听到有人说了什么话,就会说:您认为如何如何。

  其实,我们要养成习惯,说:听了您说的话,我的理解中,您的意思是如何如何。

  因为如此说话的习惯,不论自己的理解正确与否,都不会造成讲话的过失。

  所以,我们从《金刚经》中,就会常看到,须菩提尊者,就有如此的讲话习惯,常说:“如我解佛所说义…”。而不是说:“佛陀您的意思是…”

  当我们在跟人讨论佛法时,也一定要养成“如是我闻”的好习惯。

  甚至,当我们在跟任何人讲话时,也都是要养成“如是我闻”的好习惯。

  别一开口,就有谤人之可能。

  很多人讲话时,常会说:某某人说如何如何。

  这就是没有“如是我闻”的讲话习惯,所以往往会引发谤人之果报

  例如:

  有一次,有一个白人对我说:“某甲说某乙不好。”

  这时我就问这白人说:“您有没有问某甲:‘您为什么说某乙不好呢?’”

  白人说:“没有!因为我也觉的某乙不好。”

  这时我说:“您确定您所说的某乙不好,与某甲所说的某乙不好,会是同一个意思吗?万一某甲所说的某乙不好,是指今天他身体不好。那又当如何呢?”

  这时白人很惊讶的说:“对哦!我没有想到!”

  众佛友!

  很多人讲话,是“好简”。所以别以为我们的理解,就是对方的意思。

  又众佛友!

  当我们听人家讲话时,我们听到的是“文字语言”,而看到的是“心中的联想、想像”。而别以为我们真的看到事实。

  又众佛友!

  基于上面所说的两个理由,所以我们听到别人说话后,我们别太自信的以为我知道了什么。

  如《四十二章经》载:“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CBETA, T17, no. 784, p. 723, b16~18)

  众佛友!什么叫“阿罗汉道”?

  答:就是成就认知及讲话都是没有漏洞的方法。也就是“得无漏法”。

  众佛友!因此,《四十二章经》的这句经文,依我的理解是:

  “小心啊!不要相信自己所认为的,自己所认为的终究是不可以信以为真的。…当我们成就了认知或讲话时,都能没有漏洞了,那时候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

  因此,佛陀要我们在讲经之初首,要安立“如是我闻”,也就是要我们别没有经过观察思考,就相信自己所听来的,或自己的理解。

  例如:

  当有人说:“我拿鸡蛋,丢石头,鸡蛋不会破。您们知道为什么吗?”

  这时,就有很多人开始想像,联想。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看法想法。

  但是,实际上,却是很简单,因为他一手拿著鸡蛋,另一手丢掉石头。当然手上的鸡蛋不会破。

  众佛友!现在我依这个例子,我跟大家分享,如何运用“如是我闻”。

  实际上:“此人一手拿著鸡蛋,另一手丢掉石头。”这就是“如是”。

  而此人说;“我拿鸡蛋,丢石头,鸡蛋不会破。”这就是“我闻”。

  这时,我们对“我闻”的部份,依实际上可能发生的来观察“如是”的情况,在怎样的情况是可以被发生的。

  并且,将那些跟“我闻”不符合的,都先放一边。

  例如:“如是”中的一种情况:拿著鸡蛋,往石头丢,鸡蛋不会破。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就先不以此为他的问题的答案。

  又观察后“如是”中的另一种情况:一手拿著鸡蛋,一手丢石头,鸡蛋不会破。这是可能的。我们就知道这是答案之一。

  众佛友!当我们听到人家说了什么时,我们要从“我闻”之中,去观察“如是”的话,在实际上有哪些可能的情况,依实际来观察,而不要只依最初想到的就以为是了。

  又举一个例子:

  当有一个人,忽然间来跟我们问:如果有一个人掉到水里面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时我们依“如是我闻”的法门,则当“问一句”。请问:“这个掉到水里的人,现在在哪儿呢?”

  这时就有“如是”的可能情况:

  (一)他回答:“这个人还在水中浮沉快淹死了”。

  当然,这时我们就要快点去救他了。

  (二)他回答:“这个人己被救上来了,只是我想要问问,如果是您,您会如何处理。”

  这时,我们就可以泡个荼或咖啡,慢慢谈。不用急。

  (三)他回答:“没有这个人,我只是假设个问题来跟您讨论讨论。”

  这时,我们更无需紧张,要讨论过三天也行。

  众佛友!

  正因为“如是我闻”一法,是很妙的法。

  所以在经典中,因为译者的不同,所以有时被译为“我闻如是”、“闻如是”、“如是我闻”。

  众佛友!我们说话时,都要“如是我闻”,以示负责。

  有些人说法时,就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常常将自己说的,自己的观念,说是佛说的。明明是自己对经典的个人见解,也说是佛说的。其实那都是不好的习惯。

  又有些人说话时,也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常常将自己说的,说是对方的意思,而造成误解对方的意思,造成诽谤对方。

  最近,我遇到一件事,就是对方没有“如是我闻”。而是“自想自说以为别人说”。

  事情是如此:

  有电脑修理人员,来洽商如何修理。

  这时某甲,自己看到估价单的请款方式,就开始自己联想,就开始生气。说这估价单是没有用的,对方是愚笨的,怎么可以写这种估价单。

  后来,我问他您为什么如此说呢?

  他说明后。

  我就跟他说,您所说的是您的联想,而不是我们开会的决定。您何必生气呢?

  后来,我们就说,我们依他的估价单的说法,“如是的情况”可以有很多种做法。您为什么只自限一种做法而生气呢?

  因此,后来我们用一种,大家都满意的做法来做。

  众佛友!“如是我闻”一法,看似没有什么。其实是很深很深的法。请大家要重视,并正确有效运用。

  现在我就今天所说的,整理一下:

  “如是我闻”,用白话来说就是:

  一、如果是指方法:当我不论听闻到什么方法时,我们就依实际来观察如是的方法可能有哪些,并依实际上安全有效无后患的那一个方法来运用。

  二、如果是指现象:当我不论听闻到什么现象时,我就依实际来观察如是的现象可能有哪些,当实际上不只一种可能时,就用再次提问,以确定是哪一种。如果只有一种可能,就提出来问对方以玆确认。

  三、如果是指某甲转述别人说什么时:当我不论听到什么,就不去认为别人是否说这些,而是如实的知道某甲说什么就好了。

  有关这项,其中还有很多细项要深入学习正确运用。

  四、如果是指经文:也是要学正确理解经文。这于将来我在讲经时,就会运用到,到时我再提醒各位我是如何运用“如是我闻”之法的。

  众佛友!

  例如:

  如果有人说:“心经,在教我们不执著。”

  这时,我们就观察《心经》中,并没有“不执著”如是之词。这时我们就可以请问他:

  请问:我所看到的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中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其中并没有“不执著”一词,您所说的《心经》是哪一部经?

  这时,也许,我们可以知道他所说的《心经》是另一部经。或是这“不执著”只是他个人的理解。

  众佛友!

  这种运用方法,就是“如是我闻”的运用方式,可以正确理解对方的话。

  而不会有误解,所以不会造成诽谤。

  例如:《杂阿含经》记载:

  当外道听到别人说了佛陀说什么时,这时,当他去问佛陀时,也不会直接对佛陀问:您为什么如此说。

  而是问:您是否曾经如此说。

  《杂阿含经》“时。萨遮尼犍子白佛言:‘我闻瞿昙作如是说法。作如是教授诸弟子。教诸弟子“于色观察无我。受.想.行.识观察无我。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为是瞿昙有如是教。为是传者毁瞿昙耶?如说说耶?不如说说耶?如法说耶?法次法说耶?无有异忍来相难诘。令堕负处耶?”

  众佛友!

  这就是讲话时,没有漏洞的方式,别一开始就以为别人讲的,就是我们想的意思。

  而是要想,这只不过是我听来的。要经证实才算数!

  因此,“如是我闻”就是含有:“这是我听来的,您们要经实证才算数的”。

  众佛友!

  经典,就像“良医所开的药单”。是要“对症用药”的。

  第一、有人看到经典,而不实修实证。就像病人拿了良医所开药单,不去捉药吃药,而将药单供著礼拜这药单,病是不会因此而好起来的。

  同样的,我们有福遇到经典,不是只将经典供著而已,而是要依经典教的方法,有效运用来解决我们实际上的问题。

  第二、有人看到经典,乱解乱修。就像病人拿了良医所开的药单,没弄清楚如何服用,而自己乱吃。病反而加重了!

  同样的,我们有福遇到经典,不要乱解乱修,而要弄清楚,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运用经典所教之法。

  第三、有人看到经典,实修实证后,得了个小小的经验,就自以为满足,不再求增进。

  就像病了拿了良医所开的药单,捉了药吃,病稍好,也未根治,就不再吃药了。病反而没有好完全,就会再复发。

  同样的,我们就算依经实修实证后。得了个任何的善境界,也不可以得少为足,而当再精进,直到成佛。

  不然,就会如《首楞严经》所示的“五十阴魔”的问题出现。

  众佛友!

  有五类医生,都属良医,我们当知道:

  一、此医生,虽不知我们的病名,病因。也不知如何对症下药,令我们的病根治。但他至少,可以有方法。教我们如何减轻病苦,并且其方法,不会有后遗症,或副作用。

  二、再进一步的良医是,虽亦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好这病。但他至少,可以有方法,令病情转好,并且其方法,不会有副作用及后遗症。

  三、再进一些的良医是,虽不知如何根治令此病永不再起。但他至少,可以有方法,治好此病。并且其方法,不会有副作用及后遗症。

  四、再进一步的良医是:虽不知如何根治令此病永不再起。但他有能力,治好此病,并教我们一些方法,令我们比较不会再引发这病,但不能完全预防。并且其方法,不会有副作用及后遗症。

  五、最好的良医是:不但能令我们的病减轻病苦,也知道如何治疗,也知道如何教我们完全预防令病不再起。并且其方法,不会有副作用及后遗症。

  众佛友!

  当我们身体有病时,当去看这五种良医。

  我们病就会有救的。

  又众佛友!我们在运用佛陀的教导时,也是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良医。

  不论如何运用佛陀所教的方法,或教别人运用佛陀所教的方法时,都要提醒自己及别人,要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运用佛陀的教法,不要令有副作用,不要令有后遗症。

  如此,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佛弟子,就是众生的“良医(善知识)”。

  最后,我将“如是我闻”一词,再用白话整理一遍:

  这是我所听来的所以要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实践运用才算数。

  祝大家能正用佛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