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往生的条件

大安法师微课堂:上辈往生的条件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

  这一段是正面阐释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很重要。我们说往生,怎么往生?怎么做?

  释迦牟尼佛又殷重的告诉阿难尊者,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央数的诸天人民,这用“诸天人民”来统称,称的对机就是业力凡夫,我们属于诸天人民之列。诸天人民,数量很多,其中有因缘遇到净土法门,能够产生信心。这个至心,大家要注意,所有往生的人里面,都要具有至诚心。我们在《观经》讲,九品往生都要圆发三心,有至心,有深心,有回向发愿心。所以,这里谈到的至心,里面也含摄着深心和回向发愿心。三辈九品共有的条件,都要具备三心,用至心来表达。包括第十八愿的至心,虽然行法要求不高,乃至十念,但是前面的信愿的要求很高,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要有一个至心。

  我们看到至心两个字,实际上是给我们作一面镜子,来观照一下自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很难做到至心。

  至诚心啊!常常我们内心充满着狡诈、自欺欺人的劣根性,是这样虚假的心。善导大师说“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这些虚假的表现形态很多哦!好像他也念佛求生净土,但是,一旦碰到名闻利养来了,他马上把往生放在一边了,都寻求名闻利养去了。而且,还借助着这个很超越的往生净土的名义,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包含着他自己的名利目的。可能他开始没有这个目的,但在做事的过程中,又把自己的名利心给带起来了。所以,我们常常就会觉得,我们的至诚心里面,打了很大的折扣,有很多的水分。

  于是,信心不清净,愿力不恳切,念佛就不老实,就很难感通弥陀愿力,往生就很难。

  虽然说万修万人去,万修万人去的前提,要至心,至诚恳切,有深信、发愿、称名,才能万修万人去。不是说你的前提都不存在,我念几声佛号,就能万修万人去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了知,所有的往生者都要有至心。你的深信切愿,是在你至诚心里面流现出来的,你真的是把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推到极致。而且,在你的身口意三业当中,要有明明白白的体现。尤其在你独处的时候,这种心没有任何一点变化,处在顺境、逆境的时候,也不会有变易,经得起考验,你才能说,你有至心。

  有这个至心,“愿生彼国”,往生的人,他发愿的程度、修行的程度、根机的厚薄、智慧的浅深很多,于是,他往生的位格其实也很多。所以,在所有往生的类别当中“凡有三辈”。“凡”就是大凡、大略。概略的把他归纳为三辈。既然是大略,里面就辈中有辈、品中有品,于是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无量寿经》看三辈往生,《观经》是九品往生,三辈和九品是什么关系?是正好对应的关系,还是不对应的关系?对应的关系就是,上辈相当于《观经》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辈相当于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辈相当于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三辈和九品是不是正好对应配合呢?

  有一批注经家认为是正好配合的。像净影慧远、天台智者、嘉祥、昙鸾,包括莲池大师,认为是正好配合的。还有一些注经家认为是不能配合的,比如像孤山智圆、元照灵芝,这些注经家认为是不能配合的。这两者的观点有差异。差异在什么地方?我们来看看。

  比如说不相配合的,比如孤山智圆,他就认为九品当中只有前面六品相当于三辈。为什么呢?因为《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往生都是善人,《观经》里面,前六品才是善人,下三品往生都是恶人,所以不能配合。元照灵芝更说,只有上三品才能相当于三辈。为什么?《观经》的九品往生,上三品才讲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都讲发菩提心,从菩提心的共同性来看,那这三辈只能跟上三品对应。这些观点,都有一些道理,都有他们的依据。

  我们来看看,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圆融会通。他认为,这两个观点实际上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认为是能够配合的,是从往生的位格、位次上来说,正好配合。说不能配合的,是从他往生前的因行,他是不是发心了,是善还是恶,从这个差异来说,不能对应。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这不能克实而论,不能从本质的实相来说。如果克实而论的话,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你开始恶,并不妨碍你最后变成善人。像阿阇世王子,他五逆罪,杀父杀母,最后他临终的时候得了全身的恶疮,非常痛苦,这时候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耆婆看到了,怜悯他,让他到佛那儿去忏悔。阿阇世王子最后殷重的忏悔,他得到了无根信,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上品中生。开始恶,也不妨他最后的善。所以,从克实而论,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哉?三辈和九品,可以对应配合,是没有怀疑的。这个,我们作一个辨识,知道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仍然会有争议。就是祖师和祖师之间,认为这个能不能配合,都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没有必要在这里纠缠不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觉得配合,你就可以配合,你认为不能配合,也就不要勉强。本人介绍莲池大师的看法,觉得比较中道一点,把它看为是能配合的,也是无妨的。

  谈上辈往生的条件,有五个条件,叫五因。第一,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你要在净土法门得到最高的成就,你得要有自己行为的表达。净土法门正对的是解决轮回、快速圆成佛果问题,是大乘佛法最终极的目标,单刀直入指向这个问题。要完成这桩生命的大事,我们用一种怎么样的行为表达?舍家弃欲,舍去家庭,放弃五欲的享受。

  大乘经典都在赞叹出家的功德。要知道,家就是烦恼的渊薮啊!出家就出这个。经典当中说,你在家修行很难,就像在陆地上行舟,出家修道很容易,就好像把舟放在水里。在家修善很难,造恶容易,由于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竞争、去搏斗。出家,他放弃了这些,他修善法容易。所以,有很多大菩萨都发誓,生生世世要舍离家,奉行出家。那么,净土法门,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特别是汉、吴两译谈到这个问题。如果能三皈依,这是佛的小弟;如果进一步能修更多的戒律,修更多的善行,也是佛的弟子;特别最后谈到,你在无佛的时代能够出家作沙门,就是佛的子孙。这三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小弟,一个是弟子,一个是子孙。子孙是要传继家业的,那对子孙的看待就更为殷重,他要续佛慧命。所以,对出家的功德,无论怎么赞叹都赞叹不及。尤其在末法的时候,不忍佛法衰,为令正法久住来出家,这就是菩提心的表现。我们讲好心出家,一定就是为了生死,为成佛道,为度众生来出家。这就是身心俱出家。

  出家,有的是身出家,心不出家,身体出家了,他心里还是名闻利养,还是要做经忏佛事,去赚钱,还是要把这个庙作为一个庙店,那就不叫出家了,那叫光头俗汉,他内心还是很世俗的。所以,要身心俱出家,是最好的。其次就是,心出家,身没有出家,就是在家居士,他有一种很超越的心。还有一种,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最好的是身心俱出家,为最好。这里谈舍家弃欲,就是指身心俱出家的人,来作沙门。沙门,是古印对修道人的统称,不仅佛门里面出家称为沙门,外道出家也叫沙门。这是第一个因行。

  第二,发菩提心。这里发菩提心,我们从通途的教法来看,大家都很了解。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那么,菩提心的发心相状、功德,经典当中有诸多的描述和赞叹。无论是他的初发心,还是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里面还是有很多内涵的。你是事相上发心,还是理上发心。这里发菩提心,含摄着通途佛法的菩提心的内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微妙之处,净土法门的发菩提心,又有净土本位的一个诠释。对这个诠释,我们从净土宗三位祖师著作里面的描述,可以看看他们对菩提心是怎么解释的。

  第一个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讲的,他说,也就是指《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那么,发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佛国净土的心。他把菩提心的内涵具体落实在你自己和众生都能够往生到极乐净土,这就是菩提心。因为你往生极乐世界就得大乘正定聚,你成佛了,一定会度众生。不怕不度众生,就怕不成佛,你成了佛,你同体的大慈悲心出来了,你现量观照所有的众生还在无明大梦当中遭受冤枉的剧苦的时候,你作为佛,你肯定是不能安享涅槃的。他一定会随众生心来应化,来救度众生的。因为他的同体,决定了他一定会来度众生的,而且他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果地上所有的威神功德,有救度众生的种种能力。这是昙鸾大师对发菩提心的一个解释。

  那么,善导大师解释发菩提心。在上品下生,惟发菩提心,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理解惟发菩提心?善导大师就谈到,菩提心就是你从当下一念厌娑婆世界的苦,有一种对娑婆世界苦难的觉知,厌离它,求生净土,到了净土,圆满菩提,得到无生法忍,再到这个世间来救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菩提心,也包含着由厌苦求生净土的本质内涵。

  我们再来看,蕅益大师对菩提心的解释。蕅益大师就更单刀直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你有深信切愿,就不是一般的菩提,是无上菩提,大乘一乘法的菩提。什么构成深信?深信的面很广,但蕅益大师有一个契入点。比如,你得阿鞞跋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就能得到阿鞞跋致,就能一生快速成佛,于是,对这个凡圣同居土的胜妙观照,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但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怎么具有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致。所以,深信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他能成就这样的凡圣同居土,能够圆融上三土,能够让我们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能够快速的得到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由于深信这个,再深信弥陀名号的功德。我们能够去那个地方,是由于信愿念佛才能去的,就能感得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所以,就要深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由于深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再进一步深信我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议,因为我能念的心跟弥陀名号是同质、是互感的、是水乳交融的。讲水乳交融还有区别,是似水投水,以空印空的,是同质的,都是实相的。具足这三个层面的深信,你才自然而然会发起往生极乐世界的恳切的愿,这种大愿。你有这样一个信愿的本质内涵,这就是无上菩提,就是修行净土法门的指南针。而且,这样的深信切愿,就具足着大乘通途菩提心的全体内容。

  这全体的内容,我们刚才讲,是体现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从苦、集、灭、道四圣谛里面升华出来的菩萨精神。那你的愿,比如厌离娑婆,厌离娑婆里面就具足着苦谛和集谛的内容。你为什么会厌离?知道这个世间苦,八苦交煎,无量的苦啊!由这个苦,观照三界一切众生都在这个苦海当中沉沦挣扎,所以自然而然不忍众生苦,发出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菩萨愿。集谛,是观照苦难的原因,有见思烦恼、尘沙惑、无明惑,由烦恼所导致的苦,你要解决这个苦果,一定要从因上解除,于是就发出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断烦恼。那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厌离娑婆的心所包含的。你欣求极乐,就是要从道谛和灭谛来建立的。道谛,首先从出世间因果来看,有一个涅槃,寂灭之性,你要达到寂灭之性,要修道,无论是三十七道品,还是无量的法门,用这个道谛生起法门无量誓愿学。以灭谛,生起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这两者都在欣慕极乐当中内含着。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法门无量誓愿学才能现前。你听到的风声、雨声、百鸟偕鸣的声音、佛菩萨的声音,都在讲经说法,而且可以分身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去听无量无边的诸佛讲经说法。在这里我们想法门无量誓愿学,很难。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很容易。这是欣慕极乐,里面就有了。那么,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很快成佛,你在我们娑婆世界就很难。所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包含着菩萨的四弘誓愿,也就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容。

  于是,蕅益大师单刀直入的说,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是真实不虚的,非常精辟的一种论断。

  我们了解这个,是针对一种说法,我们听到说:“你念佛,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这个话,要仔细辨识了。这个菩提心是指什么?如果你就界定在通途的菩提心来说,就有点片面。当然,我们修净土法门也是大乘佛法,我们要力争发出通途的菩提心。但是如果业障深重,发不起通途的菩提心,他具足信愿,也照样可以往生。《观经》的下三品往生,都是没有发菩提心的,《观经》的中品也是没有发菩提心的,他们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发通途的菩提心的。所以,我们有圣言量的依据,但也不要否定人家发菩提心的功德。发菩提心,确实很重要,我们要赞叹,我们要尽量向这方面去做。我们尽量发大乘菩提心——通途菩提心,万一发不起来,只要具足深信切愿,也能往生,到彼土去发菩提心。这里面,一定要辨识清楚。要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不能简单的去说,或者说:“你不发大乘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这话固然有偏见,但你也不能说:“我往生,就不发菩提心”,你也不能这样去说,是吧?这里面都得要圆融的理解。这是发菩提心。

  第二,发菩提心。这里发菩提心,我们从通途的教法来看,大家都很了解。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那么,菩提心的发心相状、功德,经典当中有诸多的描述和赞叹。无论是他的初发心,还是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里面还是有很多内涵的。你是事相上发心,还是理上发心。这里发菩提心,含摄着通途佛法的菩提心的内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微妙之处,净土法门的发菩提心,又有净土本位的一个诠释。对这个诠释,我们从净土宗三位祖师著作里面的描述,可以看看他们对菩提心是怎么解释的。

  第三个条件,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一向,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就是你闻信了净土法门,你当下撩衣便行,当下去付诸行动。这个一向就是你要尽形寿,你每天就要去念,你得要持之以恒,乃至于你(每天)念十声,你也要尽形寿去做。一向就是告诉我们,你不能三天打渔十天晒网,你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要说:“今天我修修念佛法门,以后我过段时间再修修其他的法门。”这个一向就是要告诉我们,要一门深入啊!

  一向,还从方位来看,我就只向西方极乐世界呀!一向,一种方向,十方有无量无边的净土,那些净土虽然好,但我独标的是西方净土,我只求生西方净土!这是空间的一向。

  建立一向的心态之后,就要专念。专念,就是专门来忆念阿弥陀佛。这里特别提出“专”的问题啊!你不能搞得杂,夹杂其他的东西,越专越好啊!在这一向专念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跟阿弥陀佛的悲愿,跟西方极乐世界,产生一种亲密的关联了,我们每天都受极乐世界的信息、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熏习。专念,专门系念的是弥陀的境界。弥陀的境界是真如法性,这就用所缘之境来熏习我们无明黑暗的心,这叫真如熏无明。就慢慢能够融化我们烦恼的坚冰,透显我们自性的光明。所以,一定要一向专念,不要搞得太杂。

  你只要彻底了解了净土法门的胜妙、圆顿的道理,你一定会做到老实。如果你还不老实,这山望到那山高,那说明你的信心就没有建立。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居士原来是念佛的,还包括出家人,可能念了十多年佛号,结果一听到那个法门更殊胜,马上就转了。他就很难体现一向专念,成了墙头草。

  一向专念,专念什么?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功德、愿海、光明、善巧、智慧,就是我们要抵达的涅槃境界,是果地上全体的功德。是要用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将我们心性当中本具的,但是掩盖在我们烦恼分别里面的阿弥陀佛的性德,彰显出来。所以,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成为阿弥陀佛,念佛是为了成佛的。

  所以,一个念佛人,他的生命的尊严感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是非常超越、神圣、崇高的。当你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过程当中,世间的五欲六尘,我们就会慢慢的远离,它就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强的诱惑力。因为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把我们心地当中佛法界的功德念出来。这就比喻成,莲华从污泥浊水当中伸展出来。

  因为我们都离不开念头,你没有一向专念,你不念阿弥陀佛,就一定会念五欲六尘、人我是非、恩恩怨怨。而念这些世间的东西,我们都很熟悉,不需要作意就会想世间的东西,怎么赚钱,怎么当官,感情怎么样,子女怎么样,他自然而然就会滑到那儿去。为什么我们说堕落容易?我们念念就是这些轮回的东西。但是,你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一个很清净的、很平等的、很崇高的东西,这要有很大的信愿的力量来推动的,就好像推着一块石头上山顶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就退。你不念佛,就会念五欲六尘,你不可能无念。十法界是在我们一念当中具足的,十法界是隐显同时的。当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佛法界现前,九法界就隐下去。当你不念佛,你念五欲六尘,或者人法界,或者三恶道的法界,或哪个法界现前,其它的(法界),佛法界等等,就隐下去了。它不能两个法界同时显现。有一个法界作为主,其它的(法界)就会隐下去,这叫隐显同时。

  我们了解心性的道理之后,我们一定要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落实在行动当中。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心心跟佛的法界相应,心心把弥陀的功德转换为我们自己的功德,这叫香光庄严。我们念久了,我们的心,香光就好像(我们本来)没有香,但我们染上了佛的香,我们就能有佛的气氛、信息。我们原来是那样的充满着贪欲,现在我一向专念,我内心越来越清净。原来我是那么的瞋恨,我念念念,越来越欢喜,越来越慈悲。原来我的知见是那样的偏执,我念念念,无边光,中道的智慧现前,这就通向了佛的这种道,妙道。为什么念佛叫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暗合,你只要念这句佛号,就已经入到微妙的佛道里面去了。不念佛,我们就是凡夫的境界,在那儿搅来搅去,痛苦不堪。尤其在五浊恶世的众生,他念念都是贪、瞋、痴、慢、疑,他念念都离不开人我是非。为什么现在人和人之间很难相处,很难沟通,一碰就冒火?大家烦恼都很重,我执都很强。如果大家都在念佛,都是念佛人,你无量寿的空性、无量光的智慧现前,就水乳交融了,就真的依稀仿佛像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西方极乐世界,人和人之间见面,都生欢喜心的,都是相互赞叹的。所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三辈往生的共通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共通的条件。

  所以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天行走坐卧、语默动静,都要系念佛号,或者默念,或者出声念,或者高声念,或者金刚念,念佛的方法很多。总之,你要用这句佛号来系住自己的心,心要安立在这句佛号上,要把它作为每天必须做的功夫,忆佛念佛。

  第四,修诸功德。对于舍家弃欲的比丘,条件要高一些。不是说你舍家弃欲,你就可以什么都不干了。你要修行诸多的功德,你要把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作为自己的本分事去做。修诸功德至少包含着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六度、普贤十大愿王,这些都在“诸功德”里面,你得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修。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得要去做。你在做六度的过程当中,前五度都是修福,你跟众生去结缘,福修到一定程度,就能开发般若智慧。所以净业行人,尤其是出家,要做到上辈往生,修诸功德是条件之一。

  第五,愿生彼国。如果前面是属于他的修行行法的话,第五条就是发愿了。愿、行相资,配合起来。那么,愿生彼国就是把前面的出家的功德,发菩提心的功德,一向专念弥陀名号的功德,以及六度万行、普贤十大愿王、净业三福,所有的功德,都回转来指向西方极乐世界,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五种因行。

  能够做到这五种因行的出家众,就能得到五种功德之果。第一种就是,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净土的圣众前来接引,显现在这个出家修净土法门的行人面前。这种情况也就是第十九愿的体现。第十九愿告诉我们,你要发菩提心,种植诸多的功德,然后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阿弥陀佛就会现前接引。

  那么,临命终时现前接引,是非常重要的。临终接引愿对我们众生来说,至为重要。因为到了临命终时,我们四大的分离、神识的昏迷、无量劫业力种子翻涌的时候,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前来接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太难了。没有阿弥陀佛现前,我们就随着业力要滑到中阴身里面去。滑到中阴身里面去,离开了这种滞碍的身体,他在一种飘荡的状态当中,就更没有把握了。而且在飘荡状态当中,他又执著那个中阴身是真实的,他也不了解中阴身的空、虚幻之性,他又有个执著。也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见证到,他方世界的众生在临命终时,他靠自己的力量,险象环生,业力重者先牵,自己都没有一点主宰的力量,所以才发这一愿来接引。

  临命终时,当我们的神识一离开身体,这时候由于有信愿称名,也有阿弥陀佛放光注照,这种光就把念佛人的神识从百会头顶上摄受上来,把他放在莲台上。所以,我们往生不是这个业报的身体往生,而是我们的神识往生。神识往生,他自己就感觉到自己坐在莲台上,莲华闭合,一闭合,就等于进入保险箱了,你闭上眼睛就去了,这时候很快就去了,这叫弹指间、屈伸臂间、一念间、顷刻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时候一去,根据自己原来的因行,或者一去就华开见佛,或者七天、四十九天、半劫乃至十二大劫。华开见佛的时间有迟速,这是跟三辈九品的因行有关联的。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三辈九品,阿弥陀佛都来迎接。

  但这里就有一个讨论了。常常有人就问:“十方世界很广阔哟,众生也无边啰,那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都来接引,这个也来接引,那个也来接引,娑婆世界也能接引,他方世界也接引,那阿弥陀佛忙得过来吗?那天天加班加点,是不是太疲劳啊?”这里面又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这个范畴了。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能去同时接引,而且他不会劳累。但是这里要辨识一下。那阿弥陀佛是不是当下就从极乐世界过来了呢?他也不是要从距离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赶过来,赶过来气喘吁吁很麻烦。倒也不是赶过来,这里面又是一个感应道交难思议的原理。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这个愿,成就之后它是弥漫在虚空法界的,就等于它是一个法身的功德。法身是没有相的,但无相又无不相,又能显现它的相。所以阿弥陀佛从法身应众生的根机,显现他的应化身

  那么这种显现,就属于无作妙用,不加造作的,是无心的,是无相的。这里就常常用一些比喻:就好像你镜子里面照的这个形影,你梦里做的个事情,以及水中的月亮。常常用这些来比喻这种接引的情况。你说,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但是在空中只有一轮月亮啊!不能说:你一千条江,我就一千个月亮在那里等着。它不需要。那么这里面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关系了,感应道交的关系了。就是首先要有阿弥陀佛成就的这个临终接引的愿,这是一个缘,就好像天上那轮月亮;但你念佛行人,信愿称名愿意往生,就好像你显现了一个水。你只要有水,这个月亮就会影现过去;你只要有称名,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就现在你的面前。现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他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也不能说这是自己变现的。这里面都有种种因素和合在一起产生的。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个愿,你心里显现不出这个东西;但如果没有你的信愿称名,虽然有这个愿,它也显现不出这种境界。所以这种临终显现的情况,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种情形——感应道交的情况,就显出了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这种接引的盛况。这接引的情景也是看往生者不同的功夫,这里谈他信愿的程度和念佛、修诸功德的功夫,他见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上辈往生他见到的盛况,那是阿弥陀佛来了,观音、势至来了,很多的菩萨来了,那观音、势至拿着莲华亲自来迎接哟。如果你是上品上生,那是金刚台。“阿弥陀佛远相迎”,阿弥陀佛在远一点的地方从眉间或者手中放光过去,放光注照,于是其他的菩萨在散花。还有那些音乐演奏出来,种种的香,叫作“天乐盈空、异香满室” 。还有,如果你心里还不踏实的话,还有佛菩萨来给你解除疑问,赞叹你因地修行的功德哟。哎,还有带上你的宫殿。你看,不仅你的莲华坐进去了,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住的什么宫殿,也给你一起带过来了。那是盛况空前!但如果你的功夫不够,看到的不同。有的佛的身相很大,功夫不够看到的佛像比较小,甚至看到的是比丘的形象。甚至比丘形象都看不到,就是看到莲华。也跟“唯心所现”有一定的关联,跟他功夫也有关联的。这里面有一个客观的非得是什么样的场景(不可),这跟你由心所现是有关联的。你能感得什么程度,就显现什么程度。

  好,第一个就是临终阿弥陀佛现前。第二呢,就是“即随彼佛往生其国”。当下你的神识到莲台当中,就随着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去了,所以“九品莲华为父母” 。你看他在八功德水里面,那个水是充满香气的,是七宝的水,是有种种光明的。生命诞生都跟水离不开,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法身慧命所诞生出来的地方,也是跟水有关系——八功德水。这是“往生其国”。

  第三个,你马上就在七宝莲华当中自然化生。这个莲华是七宝合成的莲华。这个莲华也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结晶,他的正觉的莲华恩赐给我们。那么这个莲华就是玄妙的宫殿,我们在这莲华当中转凡成圣。我们在这个莲华当中一出来,“自然化生”。这个“自然”就是法尔自然的,也是无作妙用的。这个“化”,变化而生。这个“化”不是一般的讲我们这个世间的生命形态——“胎卵湿化”的化。它这个“自然化生”,就是从正觉的莲华当中显现了我们如来的身体。这时候,它神妙就神妙在什么?它转凡成圣,脱胎换骨哇!你一出来就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前面谈到的。

  这个“清虚”和“无极”,实际上都是原来受道家一些概念的影响。就说我们这时候产生的身体,就是如来之身,是无量功德结晶的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具体的表相就是具足佛的相好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紫磨真金色,金刚那罗延身——如来的身。在《维摩诘经》里面都讲到,我们凡夫的身是烦恼现前的,像阳焰,像水沫,像火,欲望的一个产物。所以我们的身心都很苦。好,那么要对于这样凡夫的身心厌离,要转化为如来的身:金刚那罗延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实相产生的身体。那么这样的身如果要靠自己修行,那是动经无量劫积功累德才能得到这个身体。

  但是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彻底无条件的慈悲,把他已经成就的如来身体恩赐给我们。所以我们就具有如来身体的功德。所以这个“自然化生”,从莲华一出来就是很高大的。不需要非得像我们的婴儿不可:小小的,要哺乳,慢慢的长大。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慢慢长大的过程,他一出来就是佛的身相、光明。这也表明极乐世界的那种大平等的境界。不仅男人到那儿去是佛的相好光明,女人去了也是相好光明——佛的身体;不仅人的身体是相好光明,一只老虎,一只老鼠,那么卑劣的生命由于往生,它也是佛的身体。这时候我们就说:“你这个老鼠占了大便宜!原来你跟我相差太大了,怎么一去西方极乐世界跟我拉平了?”它确实就能拉平。所以现在的女众知道自己的烦恼重——秽质女身,你得到了这个净土法门,你一去跟所有的男人一样,跟所有的大沙门一样的身体,你可不是占了一个大便宜嘛?如果这个便宜你今生错过,那就太冤枉了啊!

  好,第四个就是功德果用了,就是“住不退转”。住在三种不退转里面,就是阿鞞跋致。这也是佛的第十一愿的加持所致。第五个功德利益就是“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你从莲华出来就有甚深的般若智慧,这种智慧就像金刚啊!能碎金刚,能够破一切烦恼。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者——菩萨们,这种智慧甚深,包含着具有佛的智慧。当然,破见思惑的一切智,破尘沙惑的道种智,乃至于佛果地上的一切种智,他都能够具备,所以演说经教,转清净的妙法轮,辩才无碍。所以他就能够得到中道的正见、大平等的心,能够住在空、无相、无愿的境界当中,又能够“从空出假”,行一切大菩萨的行持。慧眼、法眼、佛眼具足,有这样的般若智慧,就推动他勇猛修行菩萨的六度万行。

  同时他具有神通,种种神通现前。能够想到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想供养哪个地方的佛,供具自然现前;想变现什么样的身体,就能变现什么样的身体。想一念延宕无量劫,就能够延宕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在一念。在一毛孔当中能够照见微尘数的佛刹,去供养微尘数的诸佛,去修行无量劫的大行。一毛孔、一念之间广做无量无边的佛事,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神通妙用现前。所以他能得自在,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心能转物,具有如来的大自在的功德。这个后面我们谈到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的时候,会对他的智慧、他的神通自在。是如何具体的展开,后面会讲。

  所以呢,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尊者,既然上辈往生有这么样胜妙的因行、果报,就劝勉大家:“其有众生”,如果有发大心的众生,想在今生今世见阿弥陀佛的话……今世见阿弥陀佛,大家知道见佛有两种:一种是现前见佛,一种是当来见佛。这里对上辈往生——他得到的期待要高一点,就现前见佛。现前见佛,就要证念佛三昧了。但是现前见佛也有种种的情况:或者你今世见佛,有的是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有的是在梦中见佛,那么最后,临命终时见佛。这三种也都可以理解为在今世见佛的范围。那临命终时见佛,大家觉得:临命终时,无论哪一辈都能见到哇!那也不一定。下辈的,可能他见到的莲华。他就不一定能够现量见到阿弥陀佛,也跟他信愿称名的功夫有关系。所以取法于上,今世见阿弥陀佛的人就应该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要发这种大菩提心。大乘佛法对这菩提心赞叹,是非常殷勤恳切的。如果不发菩提心,你修一切善法都是魔的事业;你不发菩提心,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轮回之事;你不发菩提心,你的烦恼很难降伏,你的目标感很难建立。

  所以发菩提心对大乘修行来说,就好像你要射中一个靶的中心,先要站稳脚跟。你的脚跟站不稳,你的靶心一定是射不中的。所以修大乘佛法,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科目。而且发的菩提心不是声闻的菩提、缘觉的菩提和权教菩萨的菩提,而是无上菩提之心,就是大乘圆教的菩提、摩诃衍一乘法的菩提。好,你发出要成就大乘的圆教佛的心、要度尽九法界众生的心,才会成为你修行诸多功德的重大动力机制。那么发无上菩提心、修行功德,最后还要体现在“愿生彼国”。你的无上菩提心以及种种功德——包括十大愿王——的圆满,最终还是要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能达成。这就是普贤菩萨,包括文殊菩萨,自己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以及劝进善财童子、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原因:无上菩提心的圆满。

  因为发菩提心有初发菩提心,有证满菩提心。那么这两者,初发菩提心功德就已经要赞叹。因为这两种心,初发菩提心最难。《华严经》甚至说,你初发菩提心就已经圆成佛道。但是你把这个初发菩提心到达究竟圆满的程度,你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去。你要修行十大愿王至究竟的圆满,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满。所以要把这个“发无上菩提心,修行功德”,落实在“愿生彼国”上。由这个“愿生彼国” ,你在现实当中,随分随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菩提心推动诸多功德的实施。你在这个世间,随你福德、智慧的这样的积集,感通弥陀大悲愿力的加持力量就越大,于是你现前、今世见佛的可能性就大。

  就好像慧远大师定中三次见佛。你看慧远大师,他虽然在东林寺足不入俗三十年,但是他心怀天下。所有的教内的事情,他都在或者明显的护佑,或者在密护。经典没有的时候,派弟子去求经典;所有海外的、西域和天竺三藏法师来,他都要致信,殷勤问候,恳请他翻译哪部哪部经。像佛陀耶舍呀,像鸠摩罗什啊,慧远大师都会去信,或者派弟子亲自问候。像佛驮跋陀罗在关中那里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大师马上把他迎请到东林寺来翻译经典,而且给姚兴国主写封信,来解脱这种默摈的处罚吧,恢复名誉嘛。就是慧远大师,你看他是一个菩提心的表达。哎,所以他在定中三次见佛。是由于他的菩提心发得很大,不仅在利益自己,还要建立白莲社:有一百二十三人,他领众修行。所以这个最终都要导归到: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慧远大师确实他在我们这个国家的表法,是怎么赞叹都不过分的。因为他的老师道安大师并没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那慧远大师却有这么一个大的转向,而且是那样的郑重,用三十年的时间来专门做这件严肃的事情:专修念佛三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是要把慧远大师作为上辈往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一个楷模去看待。

  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大德都是属于上辈往生的范围。永明延寿大师,你看每天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万善同归极乐,他是上品上生。印光大师,他是一向专念。同时他也要弘化社印很多佛经;哪个地方出现灾情了,赶紧去赈灾,把自己仅有的东西都寄过去;哪地方发动战争了——抗日的时候……他心里是装着很多事情的。不是说“我什么都不管的,我念佛,天塌下来都不管”,他不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些祖师大德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们真的是菩提心发起来了,修行功德有具体的展示,他们修行功德才能够利益教内,也利益整个社会。这样他才能够通过自己这样修行诸多的功德,体现大乘菩萨的精神,让大家感觉到这种菩萨道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必要的。哎,他才堪称一代祖师嘛!特别是这里,告诉我们出家众:一定要有这种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愿行体现出来。这可是上辈往生的条件。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