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如理、如份的人间佛教行者──序《陈银华老师纪念集》

  ──序《陈银华老师纪念集》

  与文宗、银华贤伉俪由认识而熟悉,因熟悉而相知,乃至共同按照如实、如理、如分的人间佛教蓝图,而学习「此地、此时、此人」的关怀与净化,是源于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他们阖家于妙心寺归依,成为三宝弟子的殊胜因缘

  十余年来彼此的紧密互动,凡妙心寺所投入及兴办的社会关怀与文教活动,虔诚热心的他们,总会在时间及银华健康状况许可的情形下,热诚地参与。甚至孟勋的佛化婚礼,与银华住院开刀治疗等事宜,文宗亦常常与我商讨;难得的是,这一家人──尤其是银华,同时也是妙心寺信徒们主动关心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二位之广结善缘!

  今(九十二)年六月廿七日上午,文宗来电告知银华呼吸急促,需借助氧气。虽然她当时意识清楚,亦能领受我在电话中所提醒的提起正念;但为了确切见证人间佛教行者,于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自在舍报往生弥勒净土,以启信后进。于是一行五人,便于廿七日晚间驱车前往中山医院探视她。

  在病床前,至亲好友环绕左右,银华除了呼吸略显急促而外,意识非但清楚,而且神态自若,无有恐怖。我征问她怕不怕死?她笑着摇头,表示不怕;是否正念分明,愿意舍报往生弥勒净土,他日再生人间,共同完成人间净土?她都一一点头,并很有把握地说:「欢喜舍报往生弥勒净土!」

  接着,我告诉她:先到弥勒净土去进修,等至亲好友们当来后到,都成了她的学弟学妹,将来再一起做一位建设人间净土的好园丁!听闻此言,不但银华笑了,即连她的妈妈,以及她的同修文宗和孩子们也都频频地点头。

  为了鼓励她放舍对身心的执着,我又讲了另外一个信徒──廖茂树老师的故事。廖老师因罹肺癌而肺积水,所以要常常抽水(由两天抽一次,到天天抽)。还记得在他临走的前三天去看他,那时候他告诉我,他已经准备好面对生命最后的时刻,而且也已经通身放下了!奇妙的是放下执着的那三天,他非但不再受任何病痛之苦,甚至连肺都不再积水,就这么安然地走完人生的路程。多么希望银华也能因放舍自我身心,而得无苦的自在呢!

  看了孩子们的悼念文,这些话,我想银华是听进去了。那一晚,就在安详、笃信的氛围中,告别了这位慈柔、果敢又坚强的善女人──银华。出了病房,文宗与孟勋、佩娟、孟修、晓玮,便与我谈起后事处理的种种细节。对此,佛教界一直就有「人死八小时不得移动」的不正知见,而其实佛经中并未有此一说。况且一个生命体必定是寿、暖、识都离开了,才称作死亡;若还有意识在(不管是不是第八识),就不能称之为死,而只是暂时休克。很安慰文宗与孩子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而我也如释重负地达成了任务!

  廿九日下午,由文宗的来电得知银华已于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安详自在的舍报往生了!在她安详舍报的背后,我想,其实有着十余年来,对于佛法信解与行践的体验累积:

  「如实观缘起」──对缘生缘灭的无常真谛如实知;

  「如理思惟」──对缘起依待,无独存性、不变性的神我如实知;

  「如份抉择」──对尽份随缘的取舍如实行。

  对于过去的一切,不复顾恋;对于未来的一切,不再欣求;对于现在的一切,不生染着。只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就能展现活得自在、走得洒脱的功夫。所以佛教绝非仅凭信即得救,亦非专门教人「好死」的宗教;而更着重于生命的提升、心灵的净化,使人「生死两相安」、「生死皆自在」!这一珍贵的佛法宝藏,我想银华该是有所会意的!

  依「佛法」的信念,要现生得快乐自在,惟有「依法而行」,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离染向净──不但身心健全,安份守法,且能与人和乐共处,一同向上向善,向净化提升。一切依法而行,如有疾病,包括释尊自己,也都是延医服药;虽然医药不一定能使病体痊愈,但到底是治病的正途!

  万一遭遇不幸或伤亡,那是宿业所限,大可寄望于未来的善报,而不必太过忧伤!毕竟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如是解脱者,自可不动于心;只是我们终究是一介凡夫,不免一时难以割舍。这应从体解无常,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尽份随缘中,信得业是由自己所造,理当自己来承受;而非天命──神意所决定。如此,即不会向神秘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这,才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面对生命的正确态度!「佛法」,始终是理性而没有丝毫迷妄成份的!

  陈银华老师,无论为人师、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或与骨癌为友四十年,均堪称在家居士的典范,而且一一做到如实、如理、如份的实践。她的一生,可谓善业成就、净业完成,所以才得在生前笑谈生死,并轻松地留下医嘱:病危不气切、不插管、不作心肺复苏术等无谓的医疗资源浪费,及无意义、无尊严的残存茍活。祝福银华在至亲好友称念「弥勒尊佛」的庄严佛唱声中,安然往生兜率天弥勒净土,更盼他日乘愿再来人间,与诸多的法侣共同来净化人间!

  如今,在银华骨灰供养本寺,同修、儿媳、同事、学友撰文纪念付梓之际,吾亦略述她归依学佛之因缘、来去自在,是为序。

  二○○三、七、十三于妙心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