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卷二中

內篇人間世第四【一】

【一】【注】與人群者,不得離人。然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

【釋文】《人間世》此人間見事,世所常行者也。◎慶藩案〔文選〕潘安仁秋興賦注引司馬云:言處人間之宜,居亂世之理,與人群者不得離人。然人間之事故,與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唯變所適而何足累。釋文闕。《離人》力智反。《不荷》胡我反,又音河。《其累》力偽反。

顏回見仲尼,請行【一】。

【一】【疏】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也;孔子三千門人之中,總四科入室弟子也。仲尼者,姓孔,名丘,字仲尼,亦魯人,殷湯之後,生衰周之世,有聖德,即顏回之師也。其根由事跡,遍在儒史,今既解釋莊子,意在玄虛,故不復委碎載之耳。然人間事緒,糾紛實難,接物利他,理在不易,故寄顏孔以顯化導之方,託此聖賢以明心齋之術也。孔聖顏賢耳。

【釋文】《顏回》孔子弟子,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也。

曰:「奚之【一】?」

【一】【疏】奚,何也。〔之〕,適也。質問顏回欲往何處耳。

曰:「將之衛【一】。」

【一】【疏】衛,即殷紂之都,又是康叔之封,今汲郡衛州是也。此則顏答孔問欲行之所也。

曰:「奚為焉【一】?」

【一】【疏】欲往衛國,何所云為?重責顏生行李意謂矣。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一】;輕用其國【二】,而不見其過【三】;輕用民死【四】,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五】,民其無如矣【六】。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一),庶幾其國有瘳乎!【七】」

【一】【注】不與民同欲也。

【疏】衛君,即靈公之子蒯瞶也,荒淫昏亂,縱情無道。其年少壯而威猛可畏,獨行凶暴而不順物心。顏子述己所聞以答尼父。

【釋文】《衛君》司馬云:衛莊公蒯瞶也。案左傳,衛莊公以魯哀十五年冬始入國,時顏回已死,不得為莊公,蓋是出公輒也。《其行》下孟反。《獨》崔云:自專也。向云:與人異也。郭云:不與人同欲。

【二】【注】夫君人者,動必乘人,一怒則伏尸流血,一喜則軒冕塞路。故君人者之用國,不可輕之也。

【疏】夫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不能愛重黎元,方欲輕蔑其用,欲不顛覆,其可得乎!

【三】【注】莫敢諫也。

【疏】強足以距諫,辨足以飾非,故百姓惶懼而吞聲,有過而無敢諫者也。

【四】【注】輕用之於死地。

【疏】不凝動靜,泰然自安,乃輕用國民,投諸死地也。

【五】【注】舉國而輸之死地,不可稱數,視之若草芥也。

【疏】蕉,草芥也。或征戰屢興,或賦稅煩重,而死者其數極多。語其多少,以國為量,若舉為數,造次難悉。縱恣一身,不恤百姓,視於國民,如藪澤之中草芥者也。

【釋文】《國量》音亮。李力章反。《若蕉》似遙反。徐在堯反。向云:草芥也。崔云:芟刈也,其澤如見芟夷,言野無青草。◎盧文弨曰:蕉亦同樵,故可訓芟夷。◎家世父曰:蕉與焦通。風俗通,水草交厝,名之為澤。若焦者,水竭草枯,如火爇然,即詩如惔如焚之意。左傳成九年,雖有姬姜,無棄蕉萃,班固賓戲,朝而榮華,夕而焦瘁。蕉焦字通。博雅:蕉,黑也,亦通焦。陸氏音義引向云艸芥也,崔云芟刈也,並誤。《稱數》所主反。

【六】【注】無所依歸。

【疏】君上無道,臣子飢荒,非但無可柰何,亦乃無所歸往也。

【七】【疏】庶,冀也。幾,近也。瘳,愈也。治邦寧謐,不假匡扶;亂國孤危,應須規諫。顏生今將化衛,是以述昔所聞,思其稟受法言,冀其近於善道。譬彼醫門,多能救疾,方茲賢士,必能拯難,荒淫之疾,庶其瘳愈者也。

【釋文】《治國》直吏反。《醫門》於其反。《思其則》絕句。崔李云:則,法也。《有瘳》丑由反。李云:愈也。

【校】(一)闕誤引江南李氏本其下有所行二字,則字屬下句。

仲尼曰:「譆!若殆(一)往而刑耳【一】!

【一】【注】其道不足以救彼患。

【疏】譆,怪笑聲也。若,汝也。殆,近也。孔子哂其術淺,未足化他,汝若往於衛,必遭刑戮者也。

【釋文】《譆》音熙,又於其反。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殆在而字下。

夫道不欲雜【一】,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二】。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三】。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四】!

【一】【注】宜正得其人。

【二】【注】若夫不得其人。則雖百醫守病,適足致疑而不能一愈也。

【疏】夫靈通之道,唯在純粹。必其喧雜則事緒繁多,事多則中心擾亂,心中擾亂則憂患斯起。藥病既乖,彼此俱困,己尚不立,焉能救物哉!

【三】【注】有其具,然後可以接物也。

【疏】諸,於也。存,立也。古昔至德之人,虛懷而遊世間,必先安立己道,然後拯救他人,未有己身不存而能接物者也。援引古人,以為鑒誡。

【四】【注】不虛心以應物,而役思以犯難,故知其所存於己者未定也。夫唯外其知以養真,寄妙當於群才,功名歸物而患慮遠身,然後可以至於暴人之所行也。

【疏】夫唯虛心以應務,忘智以養真,寄當於群才,歸功於萬物者,方可處涉人間,逗機行化也。今顏回存立己身,猶未安定,是非喜怒,勃戰胸中,有何(庸)〔容〕暇,輒至於衛,欲諫暴君!此行未可也。

【釋文】《役思》息嗣反。《遠身》于萬反。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一】名也者,相(札)〔軋〕(一)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二】。

【一】【注】德之所以流蕩者,矜名故也;知之所以橫出者,爭善故也。雖復桀跖,其所矜惜,無非名善也。

【疏】汝頗知德蕩智出所由乎哉?夫德之所以流蕩喪真,為矜名故也;智之所以橫出逾分者,爭善故也。夫唯善惡兩忘,名實雙遣者,故能(萬)〔至〕(二)德不蕩,至智不出者也。

【釋文】《而知》音智。下及注同。《所為》于偽反。《爭善》此及下爭名二字依字讀。《雖復》扶又反。下皆同。《桀跖》之石反。桀,夏王也。跖,盜跖也。

【二】【注】夫名智者,世之所用也。而名起則相(札)〔軋〕,智用則爭興,故遺名知而後行可盡也。

【疏】札,傷也。夫矜名則更相毀損,顯智則爭競路興。故二者並凶禍之器,(盡)不可〔盡〕(三)行於世。

【釋文】《相札》徐於八反,又側列反。李云:折也。崔云:夭也。亦作軋。崔又云:或作禮,相賓禮也。◎盧文弨曰:今本作軋。◎慶藩案相札,猶言相甲也。廣雅:札,甲也;今本札訛作禮。又:車搹,焦札也;太平御覽引作鵻禮,鈔本引作鷦禮。古禮字作礼,與札相似,札訛為礼,後人又改為禮耳。(今本廣雅作鷦杔,亦札之訛。)崔譔札或作禮,亦沿札礼形似而誤。(淮南說林篇鳥力勝日而服於〈鳥焦〉禮,禮亦為札之訛。)

【校】(一)軋字依趙諫議本及世德堂本改。盧校亦作軋。(二)覆宋本作{一力},蓋至之破體。(三)不可盡,依正文及注改。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一】。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一)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二】,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三】,若殆為人菑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四】?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五】而目將熒之【六】,而色將平之【七】,口將營之【八】,容將形之【九】,心且成之【一○】。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一一】。順始無窮【一二】,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一三】!

【一】【疏】矼,確實也。假且道德純厚,信行確實,芳名令聞,不與物爭,而衛君素性頑愚,凶悖少鑒,既未達顏回之意氣,豈識匡扶之心乎!

【釋文】《信矼》徐古江反。崔音控。簡文云:慤實貌。

【二】【注】夫投人夜光,鮮不按劍者,未達故也。今回之德信與其不爭之名,彼所未達也,而強以仁義準繩於彼,彼將謂回欲毀人以自成也。是故至人不役志以經世,而虛心以應物,誠信著於天地,不爭暢於萬物,然後萬物歸懷,天地不逆,故德音發而天下響會,景行彰而六合俱應,而後始可以經寒暑,涉治亂,而不與逆鱗迕也。

【疏】繩墨之言,即五德聖智也。回之德性,衛君未達,而強用仁義之術行於暴人之前,所述先王美言,必遭衛君憎惡,故不可也。

【釋文】《而強》其兩反。注同。◎盧文弨曰:今本作彊。書內並同,不重出。◎家世父曰:祭義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鄭注:術當作述。術暴人之前,猶言述諸暴人之前。《人惡有》烏路反。下惡不肖及注同。崔本有作育,云:賣也。◎俞樾曰:釋文惡音烏路反,非也。美惡相對為文,當讀如本字。有者,育字之誤。釋文云,崔本作育,云賣也。說文貝部:{士囧貝},〈彳言亍〉也,讀若育。此育字即{士囧貝}之假字,經傳每以鬻為之,鬻亦音育也。以人惡育其美,謂以人之惡鬻己之美也。《鮮不》息淺反。《涉治》直吏反。《迕》音誤。

【三】【注】適不信受,則謂與己爭名而反害之。

【疏】命,名也。衛侯不達汝心,謂汝菑害於己,既遭疑貳,必被反菑故也。

【釋文】《菑》音災。下皆同。

【四】【注】苟能悅賢惡愚,聞義而服,便為明君也。苟為明君,則不(若)〔苦〕(二)無賢臣,汝往亦不足復奇;如其不爾,往必受害。故以有心而往,無往而可;無心而應,其應自來,則無往而不可也。

【疏】殆,近也。夫,歎也。汝若往衛,必近危亡,為暴人所災害,深可歎也。且衛侯苟能悅愛賢人,憎惡不肖,故當朝多君子,屏黜小人,已有忠臣,何求於汝!汝至於彼,亦何異彼人!既與無異,去便無益。

【釋文】《菑夫》音扶。《不肖》音笑,徐蘇叫反。似也。《惡用》音烏。

【五】【注】汝唯有寂然不言耳,言則王公必乘人以君人之勢而角其捷辯,以距諫飾非也。

【疏】詔,言也。王公,衛侯也。汝若行衛,唯當默爾不言,若有箴規,必遭戮辱。且衛侯恃千乘之勢,用五等之威,飾非距諫,鬥其捷辯,汝既恐怖,何暇匡扶也!

【釋文】《若唯》郭如字,一音唯癸反。《無詔》絕句。詔,告也,言也。崔本作詻,音頟,云:逆擊曰詻。《王公必將乘人》絕句。《而鬥其捷》在接反。崔讀若唯無詻王公絕句,必將乘人而鬥絕句。捷作接,其接,引續也。

【六】【注】其言辯捷,使人眼眩也。

【疏】熒,眩也。衛侯雖荒淫暴虐,而甚俊辯聰明,加持人君之威,陵藉忠諫之士,故顏回心生惶怖,眼目眩惑者也。

【釋文】《熒之》戶扃反。向崔本作營,音熒。◎慶藩案營熒字,古通用,皆{膋,中"月改目"}之借字也。說文:{膋,中"月改目"},惑也,從目,熒省聲。玉篇:{膋,中"月改目"},唯並胡亭二切。字或作熒,通作營,又通作榮。史記孔子世家匹夫而熒惑諸侯,熒,司馬貞本作營。漢書吳王濞傳、淮南王安傳營惑,史記並作熒惑。否象傳不可榮以祿,虞翻本榮作營,謂不可惑以祿也。漢書禮樂志(瑩)〔營〕(三)亂富貴之耳目,漢紀(瑩)〔營〕作榮。皆其證。《眼眩》玄遍反。

【七】【注】不能復自異於彼也。

【疏】縱有諫心,不敢顯異,顏色靡順,與彼和平。

【八】【注】自救解不暇。

【疏】衛侯位望既高,威嚴可畏,顏生恐禍及己,憂懼百端,所以口舌自營,略無容暇。

【九】【疏】形,見也。既懼災害,故委順面從,擎跽曲拳,形跡斯見也。

【釋文】《容將形之》謂擎跽也。

【一○】【注】乃且釋己以從彼也。

【疏】豈直外形從順,亦乃內心和同,不能進善而更成彼惡故也。

【一一】【注】適不能救,乃更足以成彼之威。

【疏】以,用也。夫用火救火,猛燎更增;用水救水,波浪彌甚。故顏子之行,適足成衛侯之暴,不能匡勸,可謂益多也

【一二】【注】尋常守故,未肯變也。

【一三】【注】未信而諫,雖厚言為害。

【疏】汝之忠厚之言,近不信用,則雖誠心獻替,而必遭刑戮於暴虐君人之前矣。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術作衒。(二)苦字依世德堂本改。(三)營字依漢書改。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一】,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二】。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三】?名實者,聖人之(一)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四】!

【一】【注】龍逢比干,居下而任上之憂,非其事者也。

【疏】諡法,賊民多殺曰桀,殘義損善曰紂。姓關,字龍逢,夏桀之賢臣,盡誠而遭斬首。比干,殷紂之庶叔,忠諫而被割心。傴拊,猶愛養也。拂,逆戾也。此二子者,並古昔良佐,修飾其身,仗行忠節,以臣下之位,憂君上之民,臣有德而君無道,拂戾其君,咸遭戮辱。援古證今,足為龜鏡。是知顏回化衛,理未可行也。

【釋文】《關龍逢》夏桀之賢臣。《王子比干》殷紂之叔父。《以下》遐嫁反。《傴》紆甫反。《拊》徐向音撫。李云:傴拊,謂憐愛之也。崔云:猶嘔呴,謂養也。《拂其》符弗反。崔云:違也。又芳弗反。

【二】【注】不欲令臣有勝君之名也。

【疏】擠,墜也,陷也,毒也。夏桀殷紂,無道之君,自不揣量,猶貪令譽,故因賢臣之修飾,肆其鴆毒而陷之。意在爭名逐利,遂至於此故也。

【釋文】《以擠》徐子計反,又子禮反。司馬云:毒也。一云:陷也。方言云:滅也。簡文云:排也。《是好》呼報反。《欲令》力呈反。

【三】【注】夫暴君非徒求恣其欲,復乃求名,但所求者非其道耳。

【疏】堯禹二君,已具前解。叢枝,胥敖,有扈,並是國名。有扈者,今雍州鄠縣是也。宅無人曰虛,鬼無後曰厲。言此三國之君,悉皆無道,好起兵戈,征伐他國。豈唯貪求實利,亦乃規覓虛名,遂使境土丘虛,人民絕滅,身遭刑戮,宗廟顛殞。貪名求實,一至如斯,今古共知,汝獨不聞也。

【釋文】《叢支》才公反。◎盧文弨曰:今本作枝。《有扈》音戶。司馬云:國名,在始平郡。案即今京兆鄠縣也。《虛厲》如字,又音墟。李云:居宅無人曰虛,死而無後為厲。◎慶藩案虛厲即虛戾也。墨子魯問篇是以國為虛戾,趙策齊為虛戾,均作戾。戾厲古音義通。詩小雅節南山篇降此大戾,大雅瞻卬篇戾作厲。小宛翰飛戾天,文選西都賦〔注〕引韓詩作厲。孟子滕文公篇狼戾,鹽鐵論未通篇作梁厲。皆其證。

【四】【注】惜名貪欲之君,雖復堯禹,不能勝化也,故與眾攻之,而汝乃欲空手而往,化之以道哉?

【疏】夫庸人暴主,貪利求名,雖堯禹聖君,不能懷之以德,猶興兵眾,問罪夷凶。況顏子匹夫,空手行化,不然之理,亦在無疑故也。

【校】(一)趙諫議本無之字。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一】!」

【一】【疏】嘗,試也。汝之化道,雖復未弘,既欲請行,必有所以,試陳汝意,告語我來。

【釋文】《語我》魚據反。下同。◎盧文弨曰:舊作魚豫反,訛。今改正。

顏回曰:「端而虛【一】,勉而一【二】,則可乎【三】?」

【一】【注】正其形而虛其心也。

【疏】端正其形,盡人臣之敬;虛豁心慮,竭匡諫之誠。既承高命,敢述所以耳。

【二】【注】言遜而不二也。

【疏】勉厲身心,盡誠奉國,言行忠謹,纔無差二。

【三】【疏】如前二術,可以行不?

曰:「惡!惡可【一】!夫以陽為充孔揚【二】,采色不定【三】,常人之所不違【四】,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五】。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六】!將執而不化【七】,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八】!」

【一】【注】言未可也。

【疏】惡惡,猶於何也,於何而可,言未可也。

【釋文】《惡惡》皆音烏,下同。

【二】【注】言衛君亢陽之性充張於內而甚揚於外,強禦之至也。

【疏】陽,剛猛也。充,滿也。孔,甚也。言衛君以剛猛之性滿實內心,強暴之甚,彰揚外跡。

【三】【注】喜怒無常。

【疏】順心則喜,違意則嗔,神采氣色,曾無定準。

【四】【注】莫之敢逆。

【疏】為性暴虐,威猛尋常,諫士賢人,詎能逆迕!

【五】【注】夫頑強之甚,人以快(一)事感己,己陵藉而乃抑挫之,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

【疏】案,抑也。容與,猶放縱也。人以快善之事箴規感動,君乃因其忠諫而抑挫之,以求快樂縱容,遂其荒淫之意也。

【釋文】《挫之》子臥反。《從容》七容反。

【六】【注】言乃少多,無回降之勝也。

【疏】衛侯無道,其來已久。日將漸漬之德,尚不能成,況乎鴻範聖明,如何可望也!

【七】【注】故守其本意也。

【疏】飾非闇主,不能從(人)諫如流,固執本心,誰肯變惡為善者也。

【八】【注】外合而內不訾,即向之端虛而勉一耳,言此未足以化之。

【疏】外形擎跽,以盡足恭,內心順從,不敢訾毀。以此請行,行何利益,化衛之道,庸詎可乎!斯則斥前端虛之術未宜行用之矣。

【釋文】《不訾》向徐音紫。崔云:毀也。

【校】(一)趙諫議本快作使。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一】。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二】?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三】。外曲者,與人之(一)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四】,是之謂與人為徒【五】。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六】。其言雖教,謫之實也【七】。古之有也,非吾有也【八】。若然者,雖直而不病【九】,是之謂與古為徒【一○】。若是則可乎【一一】?」

【一】【注】顏回更說此三條也。

【疏】前陳二事,已被詆訶,今設三條,庶其允合。此標題目,下釋其義,顏生述己以簡宣尼是也。

【釋文】《而上》時掌反。下同。

【二】【注】物無貴賤,得生一也。故善與不善,付之公當耳,一無所求於人也。

【疏】此下釋義。蘄,求也。言我內心質素誠直,共自然之理而為徒類。是知帝王與我,皆稟天然,故能忘貴賤於君臣,遺善惡於榮辱,復矜名以避惡,求善於他人乎?具此虛懷,庶其合理。

【釋文】《蘄乎》音祈。

【三】【注】依乎天理,推己(性)〔信〕(二)命,若嬰兒之直往也。

【疏】然,如此也。童子,嬰兒也。若如向說,推理直前,行比嬰兒,故人謂之童子。結成前義,故是之謂與天為徒也。

【四】【疏】夫外形委曲,隨順世間者,將人倫為徒類也。擎手跽足,磬折曲躬,俯仰拜伏者,人臣之禮也。而和同塵垢,污隆任物,人皆行此,我獨不為邪!是以為人所為,故人無怨疾也。

【釋文】《擎》徐其驚反。《跽》徐其里反。說文云:長跪也。《曲拳》音權。《無疵》才斯反。

【五】【注】外形委曲,隨人事之所當為者也。

【疏】此結(成)〔前〕(三)也。

【六】【注】成於今而比於古也。

【疏】忠諫之事,乃成於今,君臣之義,上比於古,故與古之忠臣比干等類,是其義也。

【七】【注】雖是常教,實有諷責之旨。

【疏】謫,責也。所陳之言,雖是教跡,論其意旨,實有諷責之心也。

【釋文】《謫之》直革反。《諷責》非鳳反。

【八】【疏】敻古以來,有此忠諫,非我今日獨起箴規者也。

【九】【注】寄直於古,故無以病我也。

【疏】若忠諫之道,自古有之,我今誠直,亦幸無憂累。

【一○】【疏】此結前也。

【一一】【疏】呈此三條,未知可不?

【校】(一)趙諫議本無之字。(二)信字依趙諫議本改。(三)依下疏文改。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一】,雖固亦無罪。【二】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三】!猶師心者也【四】。」

【一】【注】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與事不冥也。

【疏】諜,條理也,當也。法苟當理,不俟多端,政設三條,大傷繁冗。於理不當,亦不安恬,故於何而可也。

【釋文】《大多》音泰,徐敕佐反。崔本作太。《不諜》徐徒協反,向吐頰反。李云:安也。崔云:間諜也。◎俞樾曰:政字絕句。大多政者,郭注所謂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也。法而不諜,四字為句。列禦寇篇形諜成光,釋文曰:諜,便僻也。此諜字義與彼同,謂有法度而不便僻也。李訓安,崔訓間諜,並失其義。

【二】【注】雖未弘大,亦且不見咎責。

【疏】設此三條,雖復固陋,既未行李,亦幸無咎責者也。

【三】【注】罪則無矣,化則未也。

【疏】胡,何也。顏回化衛,止有是法,纔可獨善,未及濟時,故何可以及化也。又解:若止而勿行,於理便是,如其適衛,必自遭殆也。

【四】【注】挾三術以適彼,非無心而付之天下也。

【疏】夫聖人虛己,應時無心,譬彼明鏡,方茲虛谷。今顏回預作言教,方思慮可不,既非忘淡薄,故知師其有心也。

【釋文】《挾三》戶牒反。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一】。」

【一】【疏】顏生三術,一朝頓盡,化衛之道,進趣無方,更請聖師,庶聞妙法。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一)而為之,其易邪【一】?易之者,暤天不宜【二】。」

【一】【注】夫有其心而為之(二)者,誠未易也。

【疏】顏回殷勤致請,尼父為說心齋。但能虛忘,吾當告汝,必有其心為作,便乖心齋之妙。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

【釋文】《曰齊》本亦作齋,同,側皆反。下同。◎盧文弨曰:今本作齋。《其易》以豉反。後皆同。向崔云:輕易也。

【二】【注】以有為為易,未見其宜也。

【疏】爾雅云,夏曰皓天。言其氣皓汗也。以有為之心而行道為易者,暤天之下,不見其宜。言不宜以有為心齋也。

【釋文】《暤天》徐胡老反。向云:暤天,自然也。◎盧文弨曰:舊本皞從白,今從注本從日。

【校】(一)心字依闕誤引張君房本及注文補。(二)趙諫議本無之字。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一】?」

【一】【疏】茹,食也。葷,辛菜也。齋,齊也,謂心跡俱不染塵境也。顏子家貧,儒史具悉,無酒可飲,無葷可茹,簞瓢蔬素,已經數月,請若此得為齋不。

【釋文】《不茹》徐音汝,食也。《葷》徐許云反。《數月》色主反。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一】。」

【一】【疏】尼父答言,此是祭祀神君獻宗廟,俗中致齋之法,非所謂心齋者也。

回曰:「敢問心齋【一】。」

【一】【疏】向說家貧,事當祭祀。心齋之術,請示其方。

仲尼曰:「若一志【一】,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二】,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三】!聽止於耳【四】,心止於符【五】。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六】。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七】。」

【一】【注】去異端而任獨(者)也(乎)(一)。

【疏】志一汝心,無復異端,凝寂虛忘,冥符獨化。此下答於顏子,廣示心齋之術者也。

【釋文】《去異》起呂反。下同。

【二】【疏】耳根虛寂,不凝宮商,反聽無聲,凝神心符。

【三】【疏】心有知覺,猶起攀緣;氣無情慮,虛柔任物。故去彼知覺,取此虛柔,遣之又遣,漸階玄妙也乎!

【四】【疏】不著聲塵,止於聽。此釋無聽之以耳也。

【五】【疏】符,合也。心起緣慮,必與境合,庶令凝寂,不復與境相符。此釋無聽之以心者也。

【六】【注】(遣)〔遺〕(二)耳目,去心意,而符氣性之自得,此虛以待物者也。

【疏】如氣柔弱虛空,其心寂泊忘懷,方能應物。此解而聽之以氣也。◎俞樾曰:上文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此文聽止於耳,當作耳止於聽,傳寫誤倒也,乃申說無聽之以耳之義。言耳之為用止於聽而已,故無聽之以耳也。心止於符,乃申說無聽之以心之義。言心之用止於符而已,故無聽之以心也。符之言合也,言與物合也,與物合,則非虛而待物之謂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乃申說氣字,明當聽之以氣也。郭注曰遺耳目去心意等語,誤以符氣二字連讀,不特失其義,且不成句矣。

【七】【注】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

【疏】唯此真道,集在虛心。故如虛心者,心齋妙道也。

【校】(一)者乎二字依世德堂本刪。(二)遺字依世德堂本及諸子平議改。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一】;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二】;可謂虛乎?」

【一】【注】未始使心齋,故有其身。

【疏】未稟心齋之教,猶懷封滯之心,既不能隳體以忘身,尚謂顏回之實有也。

【釋文】《未始得使》絕句。崔讀至實字絕句。

【二】【注】既得心齋之使,則無其身。

【疏】既得夫子之教,使其人以虛齋,遂能物我洞忘,未嘗〔回〕之可有也。

夫子曰:「盡矣【一】。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二】入則鳴,不入則止【三】。無門無毒【四】,一宅而寓於不得已【五】,則幾矣【六】。

【一】【疏】夫子向說心齋之妙,妙盡於斯。

【二】【注】放心自得之場,當於實而止。

【疏】夫子語顏生化衛之要,慎莫據其樞要,且復遊入蕃傍,亦宜晦跡消聲,不可以名智感物。樊,蕃也。

【三】【注】譬之宮商,應而無心,故曰鳴也。夫無心而應者,任彼耳,不強應也。

【疏】若已道狎衛侯,則可鳴聲匡救;如其諫不入耳,則宜緘口忘言。強顯忠貞,必遭禍害。

【釋文】《不強》其丈反。

【四】【注】使物自若,無門者也;付天下之自安,無毒者也。毒,治也。

【疏】毒,治也。如水如鏡,應感虛懷,己不預作也。

【釋文】《無毒》如字,治也。崔本作每,云:貪也。◎家世父曰:說文:毒,厚也。老子:亭之毒之。無門者,入焉不測其方;無毒者,游焉不泥其跡。應乎自然之符,斯能入遊其藩而無感其名。◎李楨曰:門毒對文,毒與門不同類。說文: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義亦不合。毒乃壔之假借。許壔下云:保也,亦曰高土也,讀若毒。與此注自安義合。張行孚說文發疑曰:壔者,累土為臺以傳信,即呂氏春秋所謂為高保禱於王路,寘鼓其上,遠近相聞是也。禱當為壔之訛。壔是保衛之所,故借其義為保衛。易經、莊、老三毒字,正是此義,(老子亭之毒之,周易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毒字並是假借。)廣雅所以有毒安也一訓。按(擣)〔壔〕為毒本字,正與門同類,所以門毒對文。讀都皓切,音之轉也。

【五】【注】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體至一之宅而會乎必然之符者也。

【疏】宅,居處也。處心至一之道,不得止而應之,機感冥會,非預謀也。

【釋文】《而寓》崔本作如愚。

【六】【注】理盡於斯。

【疏】幾,盡也。應物理盡於斯也。

絕跡易,無行地難【一】。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二】。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三】。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四】,吉祥止止【五】。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六】。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七】!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几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八】!」

【一】【注】不行則易,欲行而不踐地,不可能也;無為則易,欲為而不傷性,不可得也。

【疏】夫端居絕跡,理在不難;行不踐地,故當不易。亦猶無為虛寂,應感則易;有為思慮,涉物則難。其理必然,故舉斯譬矣。

【釋文】《絕跡易無》絕句。向崔皆以無字屬下句。◎盧文弨曰:此讀謬甚,何不依注?

【二】【注】視聽之所得者粗,故易欺也;至於自然之報細,故難偽也。則失真少者,不全亦少;失真多者,不全亦多;失得之報,未有不當其分者也。而欲違天為偽,不亦難乎!

【疏】夫人情驅使,其法粗淺,(而)所以易欺;天然馭用,斯理微細,是故難矯。故知人間涉物,必須率性任真也。

【釋文】《者粗》音麄。

【三】【注】言必有其具,乃能其事,今無至虛之宅,無由有化物之實也。

【疏】夫鳥無六翮,必不可以摶空;人無二知,亦未能以接物也。

【釋文】《有知知者》上音智,下如字。下句同。

【四】【注】夫視有若無,虛室者也。虛室(一)而純白獨生矣。

【疏】瞻,觀照也。彼,前境也。闋,空也。觀察萬有,悉皆空寂,故能虛其心室,乃照真源,而智惠明白,隨用而生。白,道也。

【釋文】《闋者》徐苦穴反。司馬云:空也。《虛室生白》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虛,則純白獨生也。

【五】【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虛至靜也。

【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止者,凝靜之智。言吉祥善福,止在凝靜之心,亦能致吉祥之善應也。◎俞樾曰:止止連文,於義無取。淮南子俶真篇作虛室生白,吉祥止也,疑此文下止字亦也字之誤。唐盧重元注列子天瑞篇曰,虛室生白,吉祥止耳,亦可證止止連文之誤。

【六】【注】若夫不止於當,不會於極,此為以應坐之日而馳騖不息也。故外敵未至而內已困矣,豈能化物哉!

【疏】苟不能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則雖容儀端拱,而精神馳騖,(不)〔可〕謂形坐而心馳者也。

【七】【注】夫使耳目閉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故將任性直通,無往不冥,尚無幽昧之責,而況人間之累乎!

【疏】徇,使也。夫能令根竅內通,不緣於物境,精神安靜,(志)〔忘〕外於心知者,斯則外遣於形,內忘於智,則隳體黜聰,虛懷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不亦當乎!人倫鑽仰而歸依,固其宜矣。故外篇云無鬼責無人非也。

【釋文】《夫徇》辭俊反。徐辭倫反。李云:使也。《心知》音智,注同。

【八】【注】言物無貴賤,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故世之所謂知者,豈欲知而知哉?所謂見者,豈為(二)見而見哉?若夫知見可以欲(而)為〔而〕(三)得者,則欲賢可以得賢,為聖可以得聖乎?固不可矣。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為知以知之;不見見之自見,因欲為見以見之;不知生之自生,又將為生以生之。故見目而求離朱之明,見耳而責師曠之聰,故心神奔馳於內,耳目竭喪於外,處身不適而與物不冥矣。不冥矣,而能合乎人間之變,應乎世世之節者,未之有也。

【疏】是,指斥之名也,此近指以前心齋等法,能造化萬物,孕育蒼生也。伏牛乘馬,號曰伏戲,姓風,即太昊。几蘧者,三皇已前無文字之君也。言此心齋之道,夏禹虞舜以為應物綱紐,伏戲几蘧行之以終其身,而況世間凡鄙疏散之人,軌轍此道而欲化物。

【釋文】《所紐》徐女酒反。崔云:系而行之曰紐。簡文云:紐,本也。《伏戲》本又作羲,亦作犧,同。許宜反。即大暤,三皇之始也。《几蘧》其居反。向云:古之帝王也。李云:上古帝王。《散焉》悉旦反。李云:放也。崔云:德不及聖王為散。《之聰》一本作聽。《竭喪》息浪反。

【校】(一)虛室二字趙諫議本互易。(二)為字世德堂本作謂,趙本亦作為。(三)為而依世德堂本互易。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一】,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二】。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三】。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一)【四】。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五】;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六】。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七】。』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八】。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九】!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一○】,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一一】!」

【一】【注】重其使,欲有所求也。

【疏】楚莊王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食采於葉,僭號稱公。王者,春秋實為楚子,而僭稱王。齊,即姜姓太公之裔。其先禹之四岳,或封於呂,故謂太公為呂望。周武王封太公於營丘,是為齊國。齊楚二國,結好往來,玉帛使乎,相繼不絕,或急難而求救,或問罪而請兵,情事不輕,委寄甚重,是故諸梁憂慮,詢道仲尼也。

【釋文】《葉公》音攝。《子高》楚大夫,為葉縣尹,僭稱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將使》所吏反。注及下待使同。

【二】【注】恐直空報其敬,而不肯急應其求也。

【疏】齊侯跡爾往來,心無真實,至於迎待楚使,甚自殷勤,所請事情,未達依允。奉命既重,預有此憂。

【三】【疏】匹夫鄙志,尚不可動,況夫五等,如何可動!以此而量,甚為憂慄之也。

【釋文】《慄之》音栗。李云:懼也。

【四】【注】夫事無大小,少有不言以成為懽者耳。此仲尼之所曾告諸梁者也。

【疏】子者,仲尼。寡之言少。夫經營事緒,抑乃多端。雖復大小不同,而莫不以成遂為懽適也。故諸梁引前所稟,用發后機也。

【釋文】《常語》魚據反。下同。◎盧文弨曰:今本書常作嘗。

【五】【注】夫以成為懽者,不成則怒矣。此楚王之所不能免也。

【疏】情若乖阻,事不成遂,則有人倫之道,刑罰之憂。

【六】【注】人患雖去,然喜懼戰於胸中,固已結冰炭於五藏矣。

【疏】喜則陽舒,憂則陰慘。事既成遂,中情允愜,變昔日之憂為今時之喜。喜懼交集於一心,陰陽勃戰於五藏,冰炭聚結,非患如何?故下文云。

【釋文】《藏矣》才浪反。

【七】【注】成敗若任之於彼而莫足以患心者,唯有德者乎!

【疏】安得喪於靈府,任成敗於前塗,不以憂喜累心者,其唯盛德焉!

【八】【注】對火而不思涼,明其所饌儉薄也。

【疏】臧,善也。清,涼也。承命嚴重,心懷怖懼,執用粗餐,不暇精膳。所饌既其儉薄,爨人不欲思涼,燃火不多,無熱可避之也。

【釋文】《執》眾家本並然。簡文作熱。《粗》音麤,又才古反。《而不臧》作郎反,善也。絕句。一音才郎反,句至爨字。《爨》七亂反。《無欲清》七性反,字宜從冫。從氵者,假借也。凊,涼也。《之人》言爨火為食而不思清涼,明火微而食宜儉薄。《所饌》士戀反。

【九】【注】所饌儉薄而內熱飲冰者,誠憂事之難,非美食之為也。

【疏】諸梁晨朝受詔,暮夕飲冰,足明怖懼憂愁,內心燻灼。詢道情切,達照此懷也。

【釋文】《內熱與》音餘。下慎與同。向云:食美食者必內熱。

【一○】【注】事未成則唯恐不成耳。若果不成,則恐懼結於內而刑網羅於外也。

【疏】夫情事未決,成敗不知,而憂喜存懷,是陰陽之患也。事若乖舛,必不成遂,則有人臣之道,刑網斯及。有此二患,何處逃愆?

【釋文】《則恐懼》丘勇反。

【一一】【疏】忝為人臣,濫充末使,位高德薄,不足任之。子既聖人,情兼利物,必有所以,幸來告示!

【釋文】《以任》而林反,一音而鴆反。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此句作寡有不道以成懽。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一】。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二】;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三】。是之謂大戒【四】。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五】;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六】;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七】。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九】!

【一】【疏】戒,法也。寰宇之內,教法極多,要切而論,莫過二事。二事義旨,具列下文。

【二】【注】自然結固,不可解也。

【疏】夫孝子事親,盡於愛敬。此之性命,出自天然,中心率由,故不可解。

【三】【注】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故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

【疏】夫君臣上下,理固必然。故忠臣事君,死成其節,此乃分義相投,非關天性。然六合雖寬,未有無君之國,若有罪責,亦何處逃愆!是以奉命即行,無勞進退。

【四】【注】若君可逃而親可解,則不足戒也。

【疏】結成以前君親大戒義矣。

【五】【疏】夫孝子養親,務在順適,登仕求祿,不擇高卑,所遇而安,方名至孝也。

【六】【疏】夫禮親事主,志盡忠貞,事無夷險,安之若命,豈得揀擇利害,然後奉行!能如此者,是忠臣之盛美也。

【七】【注】知不可柰何者命也而安之,則無哀無樂,何易施之有哉!故冥然以所遇為命而不施心於其間,泯然與至當為一而無休戚於其中,雖事凡人,猶無往而不適,而況於君親哉!

【疏】夫為道之士而自安其心智者,體違順之不殊,達得喪之為一,故能涉哀樂之前境,不輕易施,知窮達之必然,豈人情之能制!是以安心順命,不乖天理。自非至人玄德,孰能如茲也!

【釋文】《哀樂》音洛。注、下同。《施乎》如字。崔以豉反,云:移也。◎慶藩案施讀為移,不易施,猶言不移易也。晏子春秋外篇君臣易施,荀子儒效篇哀虛之相施易之,漢書衛綰傳人之所施易,施並讀為移。正言之則為易施,倒言之則為施易也。(本王氏讀書雜志。)

【八】【注】事有必至,理固常通,故任之則事濟,事濟而身不存者,未之有也,又何用心於其身哉!

【疏】夫臣子事於君父,必須致命盡情,有事即行,無容簡擇,忘身整務,固是其宜。苟不得止,應須任命也。

【九】【注】理無不通,故當任所遇而直前耳。若乃信道不篤而悅惡存懷,不能與至當俱往而謀生慮死,吾未見能成其事者也。

【疏】既曰行人,無容悅惡,奉事君命,但當適齊,有何閒暇謀生慮死也!

【釋文】《而惡》烏路反,下皆同。

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一】,遠則必忠之以言,【二】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三】。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四】。凡溢之類妄【五】,妄則其信之也莫【六】,莫則傳言者殃【七】。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八】。』

【一】【注】近者得接,故以其信驗親相靡服也。

【釋文】《復以》扶又反。下注同。

【二】【注】遙以言傳意也。

【疏】凡交遊鄰近,則以信情靡順;相去遙遠,則以言表忠誠。此仲尼引己所聞勸戒諸梁也。

【釋文】《傳意》丈專反。下文並注同。

【三】【注】夫喜怒之言,若過其實,傳之者宜使兩不失中,故未易也。

【疏】以言表意,或使人傳,彼此相投,乍相喜怒。為此使乎,人間未易。

【釋文】《兩怒》如字。注同。本又作怨。下同。《未易》以豉反。下文、注皆同。

【四】【注】溢,過也。喜怒之言常過其當也。

【疏】溢,過也,彼此兩人,互相喜怒,若其順情,則美惡之言必當過者也。

【五】【注】嫌非彼言,似傳者妄作。

【疏】類,似也。夫溢當之言,體非真實,聽者既疑,似使人妄構也。

【六】【注】莫然疑之也。

【疏】莫,致疑貌也。既似傳者妄作,遂生不信之心,莫然疑之也。

【七】【注】就傳過言,似於誕妄(一)。受者有疑,則傳言者橫以輕重為罪也。

【疏】受者生疑,心懷不信,傳語使乎,殃過斯及。

【八】【注】雖聞臨時之過言而勿傳也,必稱其常情而要其誠致,則近於全也。

【疏】夫處涉人閒,為使實難,必須探察常情、必使賓主折中,不得傳一時喜怒,致兩言(雖)〔難〕闚。能如是者,近獲全身。夫子引先聖之格言,為當來之軌轍也。

【釋文】《而要》一遙反。《則近》附近之近。

【校】(一)趙諫議本作妄誕。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一】,常卒乎陰【二】,(大)〔泰〕(一)至則多奇巧【三】;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四】,常卒乎亂,【五】(大)〔泰〕至則多奇樂【六】。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七】。

【一】【注】本共好戲。

【釋文】《共好》呼報反。

【二】【注】欲勝情至,潛興害彼者也(二)。

【疏】陽,喜也。陰,怒也。夫較力相戲,非無機巧。初始戲謔,則情在喜歡;逮乎終卒,則心生忿怒,好勝之情,潛似相害。世閒喜怒,情變例然。此舉鬥力以譬之也。◎家世父曰:凡顯見謂之陽,隱伏謂之陰。鬥巧者必多陰謀,極其心思之用以求相勝也。

【三】【注】不復循理。

【疏】忿怒之至,欲勝之甚,則情多奇譎,巧詐百端也。

【釋文】《大至》音泰,本亦作泰。徐敕佐反。下同。◎盧文弨曰:今本書作泰。《奇巧》如字,又苦孝反。

【四】【注】尊卑有別,旅酬有次。

【釋文】《乎治》直吏反。《有別》彼列反。

【五】【注】湛湎淫液也。

【疏】治,理也。夫賓主獻酬,自有倫理,(倒辨)〔側弁〕(三)之後,無復尊卑,初正卒亂,物皆如此。舉飲酒以為譬。

【釋文】《湛》直林反,又答南反。《湎》面善反。《淫液》以隻反。

【六】【注】淫荒(四)縱橫,無所不至。

【疏】宴賞既酬,荒淫斯甚,當歌屢舞,無復節文,多方奇異,歡樂何極也。

【七】【注】夫煩生於簡,事起於微,此必至之勢也。

【疏】凡情常事,亦復如然。莫不始則誠信,終則鄙惡;初起簡少,後必巨大。是以煩生於簡,事起於微。此合喻也。◎俞樾曰:諒與鄙,文不相對。上文云,(使)〔始〕乎陽常卒乎陰,始乎治常卒乎亂,陰陽治亂皆相對,而諒鄙不相對。諒疑諸字之誤。諸讀為都。爾雅釋地,宋有孟諸史記夏本紀作明都,是其例也。始乎都常卒乎鄙,都鄙正相對。因字通作諸,又誤作諒,遂失其恉矣。淮南子詮言篇曰,故始於都者常大於鄙,即本莊子,可據以訂正。彼文大字乃卒字之誤,說見王氏念孫讀書雜志。

【校】(一)泰字依世德堂本及盧校改。(二)世德堂本無者也二字。(三)側弁依劉文典補正本改。(四)世德堂本荒作流。

(夫)(一)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一】。〔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二】。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三】。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四】。剋核大(二)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五】。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六】故法言曰:『無遷令【七】,無勸成【八】,過度益也【九】。』遷令勸成殆事【一○】,美成在久【一一】,惡成不及改【一二】,可不慎與【一三】!且夫乘物以遊心【一四】,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一五】。何作為報也【一六】!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一七】。」

【一】【注】夫言者,風波也,故行之則實喪矣。

【疏】夫水因風而起波,譬心因言而喜怒也。故因此風波之言而行喜怒者,則喪於實理者也。◎慶藩案波當讀為播。鄭注禹貢云:播,散也。波與播,古字通,言風播則易動也。風播與實喪對文,則不可作波浪訓矣。(外物篇司馬波臣注云波蕩之臣,波蕩即播蕩也。)僖二十三年左傳波及晉國,波亦當為播,謂播散及晉國也。(本王引之經義述聞。)禹貢滎波既豬,馬鄭王本並作(熒)〔滎〕播,索隱云是播溢之義。皆其證。

【釋文】《實喪》息浪反。注、下同。◎家世父曰:實喪,猶言得失。實者,有而存之;喪者,忽而忘之。佹得而佹失者,行之大患也,故曰危。郭象注,行之則實喪矣,遺風波而弗行則實不喪矣,恐誤。

【二】【注】故遺風波而弗行,則實不喪矣。夫事得其實,則危可安而蕩可定〔也〕(三)。

【疏】風鼓水波,易為動蕩,譬言喪實理,危殆不難也。

【三】【注】夫忿怒之作,無他由也,常由巧言過實,偏辭失當耳。

【疏】夫施設忿怒,更無所由,每為浮偽巧言偏辭諂佞之故也。

【釋文】《偏辭》音篇。崔本作諞,音辯。

【四】【注】譬之野獸,蹴之窮地,音急情盡,則和聲不至而氣息不理,茀然暴怒,俱生〈疒兒〉疵以相對之。

【疏】夫野獸困窘,(迴)〔迫〕(四)之窮地,性命將死,鳴不擇音,氣息茀鬱,心生疵疾,忽然暴怒,搏噬於人。此是起譬也。

【釋文】《氣息》並如字。向本作〈言息〉器,云:〈言息〉,馬氏作息。器,氣也。崔本作〈言息〉{竹器},云:喘息{竹器}不調也。又作蓽字。◎慶藩案釋文氣一本作器。氣器古通用,氣正字,器借字也。大戴記文王官人篇其氣寬以柔,周書氣作器,是其證。《茀然》徐符弗反。郭敷末反。李音怫。崔音勃。《心厲》如字,李音賴。《蹴之》子六反。《〈疒兒〉》疑賣反,又音詣。本又作疣,音尤。《疵》士賣反,又齊計反。上若作疣,此則才知反。◎盧文弨曰:蓋讀與睚眥同。

【五】【注】夫寬以容物,物必歸焉。剋核太精,則鄙吝心生而不自覺也。故大人蕩然放物於自得之場,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歡,故四海之交可全矣。

【疏】夫剋切責核,逼迫太甚,則不善之心欻然自應,情事相感,物理自然。是知躁則失君,寬則得眾也。

【釋文】《剋核》幸格反。

【六】【注】苟不自覺,安能知禍福之所齊詣也!

【疏】夫急躁忤物,必拒之理,數自相召,不知所以。且當時以不肖應之,則誰知終後之禍者邪?

【釋文】《所齊》如字,又才計反。◎慶藩案文選鮑明遠擬古詩注引司馬云:誰知禍之所終者也(五)。

【七】【注】傳彼實也。

【疏】承君令命,以實傳之,不得以臨時喜怒輒為遷改者也。

【八】【注】任其自成。

【疏】直陳君令,任彼事情,無勞勸獎,強令成就也。

【九】【注】益則非任實者。

【疏】安於天命,率性任情,無勞添益語言,過於本度也。

【一○】【注】此事之危殆者。

【疏】故改其君命,強勸彼(我)〔成〕(六),其於情事,大成危殆。

【一一】【注】美成者任其時化,譬之種植,不可一朝成。

【疏】心之所美,率意而成,不由勸獎,故能長久。◎家世父曰:美者久於其道而後化成,一日之成,不足恃也,惡者一成而遂不及改。美惡幾微之辨,而難易形焉。是以就美而去惡者,人之常情也,而勢常不相及,有反施之而習而安焉者矣。注意似隔。

【一二】【注】彼之所惡而勸強成之,則悔敗尋至。

【疏】心之所惡,強勸而成,不及多時,尋當改悔。

【釋文】《所惡》烏路反。《勸强》其丈反。下欲强同。

【一三】【疏】處涉人世,啣命使乎,先聖法言,深宜戒慎。

【一四】【注】寄物以為意也。

【疏】夫獨化之士,混跡人閒,乘有物以遨遊,運虛心以順世,則何殆之有哉!

【一五】【注】任理之必然者,中庸之符全矣,斯接物之至者也。

【疏】不得已者,理之必然也。寄必然之事,養中和之心,斯真理之造極,應物之至妙者乎!

【一六】【注】當任齊所報之實,何為為齊作意於其閒哉!

【疏】率己運命,推理而行,何須預生抑度,為齊作報(故)也。

【釋文】《為為》上如字,下于偽反。

【一七】【注】直為致命最易,而以喜怒施心,故難也。

【疏】直致率情,任於天命,甚自簡易,豈有難邪!此其難者,言不難。

【校】(一)夫字依世德堂本移下。(二)世德堂本大作太。(三)也字依世德堂本補。(四)迫字依下疏文逼迫太甚改。(五)原誤在疏文下,今改正。(六)成字依劉文典補正本改。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一】,而問於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二】。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三】。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四】。若然者,吾柰之何【五】?」

【一】【疏】姓顏,名闔,魯之賢人也。大子,蒯瞶也。顏闔自魯適衛,將欲為太子之師傅也。

【釋文】《顏闔》胡臘反。向崔本作廅。魯之賢人隱者。◎盧文弨曰:今本廅作盍。《衛靈公》左傳云名元。《大子》音泰。司馬云:蒯瞶也。

【二】【疏】姓蘧,名瑗,字伯玉,衛之賢大夫。蒯瞶稟天然之凶德,持殺戮以快心。既是衛國之人,故言有人於此。將為儲君之傅,故詢道於哲人。

【釋文】《蘧》其居反。《伯玉》名瑗,衛大夫。《天殺》如字,謂如天殺物也。徐所列反。

【三】【注】夫小人之性,引之軌制則憎己,縱其無度則亂邦。

【疏】方,猶法。稟性凶頑,不履仁義。與之方法,而軌制憎己,所以危身;縱之無度,而荒淫顛蹶,所以亡國。

【釋文】《無方》李云:方,道也。

【四】【注】不知民過之由己,故罪責於民而不自改。

【疏】己之無道,曾不悛革,百姓有罪,誅戮極深。唯見黔首之(

),不知過之由己。既知如風靡草,是知責在於君。

【釋文】《其知》音智。

【五】【疏】然,猶如是。將柰之何,詢道蘧瑗,故陳其所以。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一)哉【一】!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二】。雖然,之二者有患【三】。就不欲入【四】,和不欲出【五】。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六】。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七】。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八】。

【一】【注】反覆與會,俱所以為正身。

【疏】戒,勗也。己身不可率耳。防慎儲君,勿輕犯觸,身履正道,隨順機宜。前歎其能問,後則示其方法也。

【釋文】《正女》音汝。下同。《反覆》芳服反。

【二】【注】形不乖迕,和而不同。

【疏】身形從就,不乖君臣之禮。心智和順,跡混而事濟之也。

【三】【疏】前之二條,略標方術。既未盡善,猶有其患累也。

【四】【注】就者形順,入者遂與同。

【疏】郭注云,就者形順,入者遂與同也。

【五】【注】和者(以)義濟,出者自顯伐(也)(二)。

【疏】心智和順,方便接引,推功儲君,不顯己能,斯不出也。

【六】【注】若遂與同,則是顛危而不扶持,與彼俱亡矣。故當(摸)〔模〕(三)格天地,但不立小異耳。

【疏】顛,覆也。滅,絕也。崩,壞也。蹶,敗也。形容從就,同入彼惡,則是顛危而不扶持,故致顛覆滅絕,崩蹶敗壞,與彼俱亡也矣。

【釋文】《為蹶》徐其月反。郭音厥。李舉衛反。《摸格》莫胡反。◎盧文弨曰:今本摸從木作模。

【七】【注】自顯和之,且有含垢之聲;濟彼之名,彼將惡其勝己,妄生妖孽。故當悶然若晦,玄同光塵,然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疏】變物為妖。孽,災也。雖復和光同塵,而自顯出己智,不能韜光晦跡,故有濟彼之名。蒯瞶惡其勝己,謂其妄生妖孽,故以事而害之。◎家世父曰:和,始五味之相濟,甘辛並用,混合無形。若表而出之,則非和矣。時其喜怒,因其緩急,以調伏其機,而不與為迎拒。有迎拒斯有出入,和不欲出,為無拒也。

【釋文】《孽》彥列反。《將惡》烏路反。《悶然》音門。

【八】【注】不小立圭角以逆其鱗也。

【疏】町,畔也。畦,垺也。與,共也。入,會也。夫處世接物,其道實難。不可遂與和同,亦無容頓生乖忤。或同嬰兒之愚鄙,且復無知;或類田野之無畦,略無界畔;縱奢侈之貪求,任凶猛之殺戮。然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達斯趣者,方會無累之道也。

【釋文】《嬰兒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