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卷五上

外篇天地第十二【一】

【一】【釋文】以事名篇。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一】;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二】;人卒雖眾,其主君也【三】。君原於德而成於天【四】,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一)矣【五】。

【一】【注】均於不為而自化也。

【疏】夫二儀生育,覆載無窮,形質之中,最為廣大;而新新變化,其狀不殊,念念遷謝,實惟均等,所謂亭之也。故云天地與我並生。

【釋文】《天地》釋名云:天,顯也,高顯在上也;又坦也,坦然高遠也;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禮統云: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易說云:元氣初分,清輕上為天,濁重下為地。

【二】【注】一以自得為治。

【疏】夫四生萬物,其類最繁,至於率性自得,斯理唯一,所謂毒之也。故又云萬物與我為一。

【釋文】《其治》直吏反。注同,下官治並注亦同。

【三】【注】天下異心,無心者主也。

【疏】黔首卒隸,其數雖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無心因任,允當斯位。

【釋文】《人卒》尊忽反。

【四】【注】以德為原,無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謝,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夫君主人物,必須以德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釋文】《君原》原,本也。

【五】【注】任自然之運動。

【疏】玄,遠也。古之君,謂三皇已前帝王也。言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也,蓋何為哉!此引古證今,成天德之義也。

【校】(一)趙諫議本已作止。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一】,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二】,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三】,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四】。故通於天地者,德也【五】;行於萬物者,道也(一)【六】;上治人者,事也【七】;能有所藝者,技也【八】。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九】。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一○】,淵靜而百姓定【一一】。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一二】。無心得而鬼神服【一三】。」

【一】【注】無為者,自然為君,非邪也。

【疏】以虛通之理,觀應物之數,而無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當於正道。◎家世父曰:言者,名也。正其君之名,天下自然聽命焉。故曰名之必可言也,一衷諸道而已矣。

【釋文】《非邪也》似嗟反。本又作為。

【二】【注】各當其分,則無為位上,有為位下也。

【疏】夫君道無為,而臣道有事,尊卑勞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觀察,分義分明。

【三】【注】官各當其所能則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優劣,能受職則物無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四】【注】無為也,則天下各以其無為應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備足,或走或飛,咸應其用,不知所以,豈復措心!故以理遍觀,則庶物之應備。

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一】。無為為之之謂天【二】,無為言之之謂德【三】,愛人利物之謂仁【四】,不同同之之謂大【五】,行不崖異之謂寬【六】,有萬不同之謂富【七】。故執德之謂紀【八】,德成之謂立【九】,循於道之謂備【一○】,不以物挫志之謂完【一一】。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一二】,沛乎其為萬物逝也【一三】。若然者,藏金於山,藏(一)珠於淵【一四】,不利貨財【一五】,不近貴富【一六】;不樂壽,不哀夭【一七】:不榮通,不醜窮【一八】;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一九】,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二○】。顯則明【二一】,萬物一府,死生同狀【二二】。」

【一】【注】有心則累其自然,故當刳而去之。

【疏】夫子者,老子也。莊子師老君,故曰夫子也。刳,去也,洒也。虛通之道,包羅無外,二儀待之以覆載,萬物得之以化生,何莫由斯,最為物本。歎洋洋之美大,以勗當世之君王,可不法道之無為,洗去有心之累者邪!

【釋文】《夫子》司馬云:莊子也。一云:老子也。此兩夫子曰,元嘉本皆為別章,崔本亦爾。《覆載》芳富反。《洋洋》音洋,又音詳。《不刳》口吳反,又口侯反。崔本作軒,云:寬悅之貌。《而去》起呂反。

【二】【注】不為此為,而此為自為,乃天道。

【疏】無為為之,率性而動也。天機自張,故謂之天。此不為為也。

【三】【注】不為此言,而此言自言,乃真德。

【疏】寂然無說而應答無方,譬縣鏡高堂,物來斯照,語默不殊,故謂之德也。此不言而言者也。

【四】【注】此任其性命之情也。

【疏】慈若雲行,愛如雨施,心無偏執,德澤弘普,措其性命,故謂之仁也。

【五】【注】萬物萬形,各止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

【疏】夫刻彫眾形,而性情各異,率其素分,僉合自然,任而不割,故謂之大也。

【六】【注】玄同彼我,則萬物自容,故有餘。

【疏】夫韜光晦跡,而混俗揚波,若樹德不異於人,立行豈殊於物!而心無崖際,若萬頃之波,林藪蒼生,可謂寬容矣。

【七】【注】我無不同,故能獨有斯萬。

【疏】位居九五,威誇萬乘,任庶物之不同,順蒼生之為異,而群性咸得,故能富有天下也。

【八】【注】德者,人之綱要。

【疏】能持已前之德行者,可謂群物之綱紀也。

【九】【注】非德而成者,不可謂立。

【疏】德行既成,方可立功而濟物也。

【一○】【注】夫道非偏物也。

【疏】循,順也。能順於虛通,德行方足。

【釋文】《循》音旬,或作脩。

【一一】【注】內自得也。

【疏】挫,屈也。一毀譽,混榮辱,不以世物屈節,其德完全。

【釋文】《挫》作臥反。

【一二】【注】心大,故事無不容也。

【疏】韜,包容也。君子賢人,肆於已前十事,則能包容物務,心性寬大也。

【釋文】《韜》吐刀反。廣雅云:藏也。◎俞樾曰:郭注未得事字之義。事心,猶立心也,言其立心之大也。禮記郊特牲篇鄭注曰:事,猶立也。釋名曰:事,倳也;倳,立也。並其證也。如郭注,則是心足以容事而非事心矣。呂氏春秋論人篇,事心乎自然之塗,亦以事心連文,義與此同,足證郭注之誤。

【一三】【注】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也。

【疏】逝,往也。心性寬閒,德澤滂沛,故為群生之所歸往也。

【釋文】《沛》普貝反。字林云:流也。《物逝》崔本逝作啟,云:開也。《滂沛》普旁反。

【一四】【注】不貴難得之物。

【疏】若如前行,便是無為,既不羨於榮華,故不貴於寶貨。是以珠生於水,不索故藏之於淵;金出於山,不求故韜之於岳也。

【一五】【注】乃能忘我,況貨財乎!

【疏】雖得珠玉,尚不貪以資身;常用貨財,豈復將為利也!

【一六】【注】自來寄耳,心常去之遠也。

【疏】寄去寄來,不哀不樂,故外疏遠乎軒冕,內不近乎富貴也。

【釋文】《不近》附近之近。

【一七】【注】所謂縣解。

【疏】假令壽年延永,不以為樂,性命夭促,不以為哀。

【釋文】《不樂》音洛。《縣解》上音玄,下音蟹。

【一八】【注】忘壽夭於胸中,況窮通之間哉!

【疏】富貴榮達,不以為榮華;貧賤窒塞,不以為醜辱。壽夭(嘗)〔尚〕不以措意,榮辱之情,豈容介懷!

【一九】【注】皆委之萬物也。

【疏】光臨宇宙,統御天下,四海珍寶,總繫一人而行,不利貨財,委之萬國,豈容拘束入己,用為私分也!

【二○】【注】忽然不覺榮之在身。

【疏】覆育黔黎,王領天下,而推功於物,忘其富貴,故不以己大而榮顯也。

【釋文】《不以王》于況反。下王德並同。

【二一】【注】不顯則默而已(二)。

【疏】明,彰也。雖坐汾陽,喪其天下,必也顯智,豈曰韜光也!

【二二】【注】蛻然無所在也。

【疏】忘於物我,故萬物可以為一府;冥於變化,故死生同其形狀。死生無變於己,況窮通夭壽之間乎!

【釋文】《蛻然》始銳反,又音悅。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藏作沈。(二)趙諫議本已作止。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一】。金石不得,無以鳴【二】。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三】。萬物孰能定之【四】!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五】,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六】。故其德廣【七】,其心之出,有物採之【八】。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九】。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一○】!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一一】。視乎冥冥,聽乎無聲【一二】。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一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一四】,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一五】;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一六】,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脩遠【一七】。」

【一】【疏】至理深玄,譬猶淵海,漻然清絜,明燭(鬢)〔鬚〕眉。淵則歎其居寂以深澄,漻則歎其雖動而恆絜也。本亦作君字者。

【釋文】《漻》李良由反,徐力蕭反,廣雅下巧反,云:清貌。

【二】【注】聲由寂彰。

【疏】鳴由寂彰,應由真起也。

【三】【注】因以喻體道者物感而後應也。

【疏】考,擊也。夫金石之內,素蘊宮商,若不考擊,終無聲響。亦(由)〔猶〕至人之心,實懷聖德,物若不感,無由顯應。前託淵水以明至道,此寄金石以顯聖心。

【四】【注】應感無方。

【疏】喻彼明鏡,方茲虛谷,物來斯應,應而無心。物既脩短無窮,應亦方圓無定。◎家世父曰:淵穆澄清之中,而天機自動焉。夫機之動也,有所以動之者也,而動無常。金石無常矣,而韶夏濩武,由所動而樂生焉,所以動之者,物莫能定也。

【五】【注】任素而往耳,非好通於事也。

【疏】素,真也。逝,往也。王德不驕不(務)〔矜〕,任真而往,既抱朴以清高,故羞通於物務。

【釋文】《非好》呼報反。

【六】【注】本立而知不逆。

【疏】神者,不測之用也。常在理上,往而應物也。不測之神,知通於物,此之妙用,必資於本。欲示本能起用,用不乖本義也。

【釋文】《而知》音智。注同。

【七】【注】任素通神,而後彌廣。

【疏】夫清素無為,任真而往,神知通物,而恆立本原,用不乖體,動不傷寂。德行如是,豈非大中之道耶!

【八】【注】物採之而後出耳,非先物而唱也。

【疏】採,求也。夫至聖虛懷,而物我斯應,自非物求聖德,無由顯出聖心。聖心之出,良由物採。欲〔示〕和而不唱,不為物先。

【九】【疏】形者,七尺之身;生者,百齡之命;德者,能澄之智;道者,可通之境也。道能通生萬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鑒照理原,故非德不明。老經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一○】【疏】存,任也。窮,盡也。任形容之妍醜,盡生齡之夭壽,立盛德以匡時,用至道以通物。能如是者,其唯王德乎!

【一一】【注】忽,勃,皆無心而應之貌。動出無心,故萬物從之,斯蕩蕩矣。故能存形窮生,立德明道而成王德也。

【疏】蕩蕩,寬平之名。忽,勃,無心之貌。物感而動,逗機而出,因循任物,物則從之。(猶)〔由〕具眾美,故為王德也。

【一二】【疏】至道深玄,聖心凝寂,非色不可以目視,絕聲不可以耳聽。

【一三】【注】若夫視聽而不寄之於寂,則有闇昧而不和也。

【疏】雖復冥冥非色,而能陶甄萬象;乃云寂寂無響,故能諧韻八音。欲明從體起用,功能如是者也。

【一四】【注】窮其原而後能物物。

【疏】即有即無,即寂即應,遣之又遣,故深之又深。既而窮理盡性,故能物眾物也。

【一五】【注】極至順而後能盡妙。【疏】神者,不測之名。應寂相即,有無洞遣,既而非測非不測,亦〔非非〕不(非)測,乃是神之精妙。

【一六】【注】我確斯而都任彼,則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無。而接物無方,隨機稱適,千差萬品,求者即供,若縣鏡高堂,物來斯照也。

【釋文】《而供》音恭,本亦作恭。《確》苦學反。《斯》音賜,又如字。

【一七】【注】皆恣而任之,會其所極而已。

【疏】騁,縱也。宿,會也。若夫體故至無,所以隨求稱適,故能順時因任,應物多方,要在會歸而不滯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長,乃至脩遠,恣其來者,隨彼機務,悉供其求,應病以藥,理無不當。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一)歸,遺其玄珠【一】。使知索之而不得【二】,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三】,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四】。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五】。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六】?」

【一】【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動,位在北方。譬迷心緣鏡,闇無所照,故言赤水北也。崑丘,身也。南是顯明之方,望是觀見之義,玄則疏遠之目,珠乃珍貴之寶。欲明世間群品,莫不身心迷妄,馳騁耽著,無所覺知,闇似北方,動如流水,迷真喪道,實此之由。今欲返本還源,祈真訪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還歸表其復命,故先明失真之處,後乃顯得道之方。所顯方法,列在下文。

【釋文】《赤水》李云:水出崑崙山下。《還歸》音旋。《玄珠》司馬云:道真也。◎慶藩案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注引司馬云:赤水,(而)〔水〕(二)假名,玄珠,喻道也。與釋文異。

【二】【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故絕慮不可以心求也。

【釋文】《使知》音智。注及下皆同。《索之》所白反。下同。

【三】【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

【四】【注】聰明喫詬,失真愈遠。

【疏】喫詬,言辨也。離言不可以辨索。

【釋文】《喫》口懈反。《詬》口豆反。司馬云:喫詬,多力也。◎家世父曰:廣韻:喫,同〈口毄〉。〈口毄〉,聲也;詬,怒也,怒亦聲也。集韻云喫詬力諍者是也。知者以神索之,離朱索之形影矣,喫詬索之聲聞矣,是以愈索而愈遠也。象罔者,若有形,若無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釋文引司馬云,喫詬,多力也,誤。

【五】【疏】罔象,無心之謂。離聲色,絕思慮,故知與離朱自涯而反,喫詬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無心,獨得玄珠也。

【六】【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離婁迷性,恃明目而喪道,軒轅悟理,歎罔象而得珠。勖諸學生,故可以不離形去智,黜聰隳體也。

【校】(一)趙諫議本還作旋。(二)水字依胡刻本文選注改。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一】。

【一】【疏】已上四人,並是堯時隱士,厭穢風塵,懷道抱德,清廉潔己,不同人世,堯知其賢,欲讓天下。莊生示有承稟,故具列其師資也。

【釋文】《王倪》徐五兮反。《被衣》音披。

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一】?吾藉王倪以要之【二】。」

【一】【注】謂為天子。

【二】【注】欲因其師以要而使之。

【疏】配,合也。藉,因也。堯云:「齧缺之賢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遙能屈致。」情事不決,故問許由。

【釋文】《要之》一遙反。注同。

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一】!齧缺之為人也,聰明叡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二】,而又乃以人受天【三】。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四】。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五】,方且本身而異形【六】,方且尊知而火馳【七】,方且為緒使【八】,方且為物絯【九】,方且四顧而物應【一○】,方且應眾宜【一一】,方且與物化【一二】而未始有恆【一三】。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一四】,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一五】。治,亂之率也【一六】,北面之禍也【一七】,南面之賊也【一八】。」

【一】【注】圾,危也。

【疏】殆,近也。圾,危也。若要齧缺,讓萬乘,危亡之徵,其則不遠也。

【釋文】《圾》本又作岌,五急反,又五合反。郭李云:危也。

【二】【注】聰敏過人,則使人跂之,屢傷於民也。

【疏】叡,聖也。給,捷也。敏,速也。夫聖人治天下也,冕旒垂目,黈纊塞耳,所以杜聰明,不欲多聞多見。今齧缺乃內懷聖知,外眩聰明,詞鋒捷辯,計數弘遠,德行性識,所作過人;其跡既彰,必以為患。危亡之狀,列在已下。

【釋文】《給數》音朔。

【三】【注】用知以求復其自然。

【疏】物之喪真,其日已久,乃以心智之術,令復其初,故自然之性失之遠矣。

【四】【注】夫過生於聰知,而又役知以禁之,其過彌甚矣。故曰,無過在去知,不在於強禁。

【疏】過之所由生者,知也。言齧缺但知審禁蒼生之過患,而不知患生之由智也。

【釋文】《在去》起呂反。《於強》其丈反。

【五】【注】若與之天下,彼且遂使後世任知而失真。

【疏】若與天位,令御群生,必運乎心智,伐乎天理,則物皆喪己,無復自然之性也。

【六】【注】夫以萬物為本,則群變可一而異形可同。斯跡也,將遂使後世由己以制物,則萬物乖矣。

【疏】方,將也。夫聖人無心,因循任物。今齧缺以己身為本,引物使歸,令天下異形,從我之化。物之失性,實此之由,後世之患,自斯而始也。

【釋文】《方且》如字。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為也。

【七】【注】賢者當位於前,則知見尊於後,奔競而火馳也。

【疏】夫不能忘智以任物,而尊知以御世,遂將徇跡,捨己效人,馳驟奔逐,其速如火矣。

【八】【注】將興後世事役之端。

【疏】緒,端也。使,役也。不能無為,而任知御物,後世勞役,自此為端。

【九】【注】將遂使後世拘牽而制物。

【疏】絯,礙也。不能用道以通人,方復任智以礙物也。

【釋文】《物絯》徐戶隔反,廣雅公才反,云:束也。與郭義同。今用廣雅音。◎家世父曰:釋文引廣雅云,絯,束也。疑絯當為該。廣韻:該,備也,兼也。漢書律曆志該藏萬物,太玄經萬物該兼。緒使者,其緒餘足〔以〕役(役)〔使〕群倫。物絯者,其機緘足以包羅萬物。

【一○】【注】將遂使後世指麾以動物,令應(工)〔上〕(一)務。

【疏】方將顧盼四方,撫安萬國,令彼之氓黎,應我之化法。

【釋文】《令應》力呈反。

【一一】【注】將遂使後世不能忘善,而利仁以應宜也。

【疏】用一己之知,應眾物之宜,既非無心,未免危殆矣。

【一二】【注】將遂使後世與物相逐,而不能自得於內。

【疏】將我己知,施與物眾,令庶物從化,物既失之,我亦未得也。

【一三】【注】此皆盡當時之宜也,然今日受其德,而明日承其弊矣,故曰未始有恆。

【疏】以智理物,政出多門,前荷其德,後遭其弊,既乖淳古,所以無恆。

【一四】【注】其事類可得而祖效。

【疏】族,藪也。夫齧缺隱居山藪,高尚其志,不能混跡,未足配天。而混俗之中,罕其輩類,故志尚清遐,良可效耳。◎家世父曰:族者,比類之跡也。祖者,生物之原也。從其比類而合之,則萬物統於一,而主宰夫物者群生之歸也;從其生物之原而求之,則萬物託始於無,而生物者枝流之衍也。未究乎生物之原,而竊竊焉比類以求合,而治亂繇以生,君臣之禍繇以起矣。

【一五】【注】眾父父者,所以跡也。

【疏】父,君也。言齧缺高尚無為,不夷乎俗,雖其道可述,適可為眾人之父,而未可為父父也。父父者,堯也。夫堯寄坐萬物之上,而心馳乎姑射之山,往見四子之時,即在汾陽之地。是以即寂而動,即動而寂,無為有為,〔有〕為無為(有),有無一時,動寂相即,故可為君中之君,父中之父。所為窮理盡性,玄之又玄,而為眾父之父,故其宜矣。故郭注云,眾父父者所以跡也。

【一六】【注】言非但治主,乃為亂率。

【疏】率,主也。若用智理物,當時雖治,於後必亂。二塗皆以智為率。

【釋文】《治亂》直吏反。注同。《之率》色類反。注同。又色律反。

【一七】【注】夫桀紂非能殺賢臣,乃賴聖知之跡以禍之。

【疏】桀紂賴聖知以殺賢臣,故聖知是北面之禍也。

【一八】【注】田桓非能殺君,乃資仁義以賊之。

【疏】田桓資仁義以殺主,故仁義南面之賊。注云,田桓非能殺君,乃資仁義以賊之。

【釋文】《殺君》音試。本又作弒,音同。

【校】(一)上字依宋本改。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一】

【一】【疏】華,地名也,今華州也。封人者,謂華地守封疆之人也。嘻,歎聲也。封人見堯有聖人之德,光臨天下,請祝願壽富,多其男子。

【釋文】《華》胡化反,又胡花反。司馬云:地名也。《封人》司馬云:守封疆人也。《曰嘻》音熙。《請祝》之又反,又州六反。

「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一】

【一】【疏】夫富壽多男子,實為繁撓,而能體之者,不廢無為。故寄彼二人,明茲三患。辭讓之旨,列在下文。

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一】

【一】【疏】前之三事,人之大欲存焉。女獨致辭,有何意謂?

【釋文】《女獨》音汝。後同。

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一】

【一】【疏】夫子嗣扶疏,憂懼斯重;財貨殷盛,則事業實繁;命壽延長,則貽困辱。三者未足養無為之德,適可以益有為之累,所以並辭。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一】。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二】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三】!夫聖人,鶉居【四】而鷇食【五】,鳥行而無彰【六】;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七】;天下無道,則脩德就閒【八】;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九】;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一○】;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一一】!」

【一】【疏】我始言女有無雙照,便為體道聖人;今既舍有趣無,適是賢人君子也。

【二】【注】物皆得所而志定也。

【疏】天地造化為萬物,各有才能,量才授官,有何憂懼!

【三】【注】寄之天下,故無事也。

【疏】百姓豐饒,四海殷實,寄之群有而不以私焉,斯事無為也。

【四】【注】無意而期安也。

【釋文】《鶉》音淳。《居》鶉居,謂無常處也。又云:如鶉之居,猶言野處。

【五】【注】仰物而足。

【疏】鶉,〈酓鳥〉鶉也,野居而無常處。鷇者,鳥之子,食必仰母而足。聖人寢處儉薄,譬彼〈酓鳥〉鶉;供膳裁充,方茲鷇鳥。既無心於侈靡,豈有情於滋味乎!

【釋文】《鷇》口豆反。《食》爾雅云:生哺,鷇。鷇食者,言仰物而足也。◎盧文弨曰:舊生訛主,今改正。

【六】【注】率性而動,非常跡也。

【疏】彰,文跡也。夫聖人灰心滅智而與物俱冥,猶如鳥之飛行,無蹤跡而可見也。

【七】【注】猖狂妄行而自蹈大方也。

【疏】運屬清夷,則撫臨億兆;物來感我,則應時昌盛。郭注云猖狂妄行,恐乖文旨。

【八】【注】雖湯武之事,苟順天應人,未為不閒也。故無為而無不為者,非不閒也。

【疏】時逢擾亂,則混俗韜光,脩德隱跡,全我生道,嘉遁閒居,逍遙遁世。所謂隱顯自在,用捨隨時。

【釋文】《就閒》音閑。注同。

【九】【注】夫至人極壽命之長,任窮(理)〔通〕(一)之變,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故云厭世而上僊也。

【疏】夫聖人達生死之不二,通變化之為一,故能盡天年之脩短,厭囂俗以消升。何必鼎湖之舉,獨為上僊,安期之壽,方稱千歲!

【釋文】《上僊》音仙。

【一○】【注】氣之散,無不之。

【疏】精靈上升,與太一而冥合,乘雲御氣,屆於天地之鄉。

【一一】【疏】三患,前富壽多男子也。夫駕造物而來往,乘變化而遨遊,三患本自虛無,七尺來從非有,殃辱之事,曾何足云!

【校】(一)通字依王叔岷說改。

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一】

【一】【疏】請言既訖,封人於是去之。堯方悟其非,所以請問。

封人曰:「退已(一)【一】!」

【一】【疏】所疑已決,宜速退歸。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已作紀。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一】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二】

【一】【疏】伯成子高,不知何許人也,蓋有道之士。

【釋文】《伯成子高》通變經云:老子從此天地開闢以來,吾身一千二百變,後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

【二】【疏】唐虞之世,南面稱孤,逮乎有夏,退耕於野。出處頓殊,有何意謂?

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一】。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二】。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三】。

【一】【疏】夫賞罰者,所以著勸畏也。而堯以無為為治,物物從其化,故百姓不待其褒賞而自勉行善,無勞刑罰而畏惡不為。此顯堯之聖明,其德如是。

【二】【疏】盛行賞罰,百姓猶不仁,至德既衰,是以刑書滋起,故知將來之亂,從此始矣。

【三】【注】夫禹時三聖相承,治成德備,功美漸去,故史籍無所載,仲尼不能閒,是以雖有天下而不與焉,斯乃有而無之也。故考其時而禹為最優,計其人則雖三聖,故一堯耳。時無聖人,故天下之心俄然歸啟。夫至公而居當者,付天下於百姓,取與之非己,故失之不求,得之不辭,忽然而往,侗然而來,是以受非毀於廉節之士而名列於三王,未足怪也。莊子因斯以明堯之弊,弊起於堯而釁成於禹,況後世之無聖乎!寄遠跡於子高,便(一)棄而不治,將以絕聖而反一,遺知而寧極耳。其實則未聞也。夫莊子之言,不可以一途詰,或以黃帝之跡禿堯舜之脛,豈獨貴堯而賤禹哉!故當遺其所寄,而錄其絕聖棄智之意焉。

【疏】闔,何不也。落,廢也。俋俋,耕地之貌。伯成謂禹為夫子。「夫子何不行去耶!莫廢我農事。」於是用力而耕,不復顧盼也。夫三聖相承,蓋無優劣,但澆淳異世,故其跡不同。郭注云弊起於堯而釁成於禹者,欲明有聖不如無聖,有為不及無為,故尚遠跡,以明絕聖棄智者耳。

【釋文】《闔》本亦作盍,胡臘反。《無落》落,猶廢也。《俋俋》徐於執反,又直立反。李云:耕貌。一云:耕人行貌。又音秩,又於十反。字林云:勇壯貌。《治成》直吏反。《能閒》閒廁之閒。《不與》音豫。《侗》音洞,又音同。

【校】(一)趙諫議本便作使。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二】。物得以生,謂之德【三】;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閒,謂之命【四】;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五】;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六】。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七】。同乃虛,虛乃大【八】。合喙鳴【九】;喙鳴合,與天地為合【一○】。其合緡緡,若愚若昏,【一一】是謂玄德,同乎大順【一二】。

【一】【注】無有,故無所名。

【疏】泰,太;初,始也。元氣始萌,謂之太初,言其氣廣大,能為萬物之始本,故名太初。太初之時,惟有此無,未有於有。有既未有,名將安寄!故無有無名。

【釋文】《泰初》易說云:氣之始也。

【二】【注】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於至一,非起於無也。然莊子之所以屢稱無於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難,而猶上不資於無,下不待於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又何營生於已生以失其自生哉!

【疏】一(應)〔者〕道也,有一之名而無萬物之狀。

【三】【注】夫無不能生物,而云物得以生,乃所以明物生之自得,任其自得,斯可謂德也。

【疏】德者,得也,謂得此也。夫物得以生者,外不資乎物,內不由乎我,非無非有,不自不他,不知所以生,故謂之德也。

【四】【疏】雖未有形質,而受氣以有素分,然且此分脩短,慤乎更無閒隙,故謂之命。

【釋文】《有分》符問反。《無閒》如字。◎家世父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物得其生,所謂繼之者善也,未有德之名也。至凝而為命,而性含焉,所謂成之者性也。命立而各肖乎形,踐形而乃反乎性,各有儀則,盡性之功也。莊生於此蓋亦得其恍惚。

【五】【疏】留,靜也。陽動陰靜,氤氳升降,分布三才,化生萬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謂之形也。

【釋文】《留動》留,或作流。

【六】【注】夫德形性命,因變立名,其於自爾一也。

【疏】體,質;保,守也。稟受形質,保守精神,形則有醜有妍,神則有愚有智。既而宜循軌則,各自不同,素分一定,更無改易,故謂之性也。

【七】【注】恆以不為而自得之。

【疏】率此所稟之性,脩復生初之德,故至其德處,同於太初。

【八】【注】不同於初,而中道有為,則其懷中故為有物也,有物而容養之德小矣。

【疏】同於太初,心乃虛豁;心既虛空,故能包容廣大。

【九】【注】無心於言而自言者,合於喙鳴。

【疏】喙,鳥口也。心既虛空,跡復冥物,故其說合彼鳥鳴。鳥鳴既無心於是非,聖言豈有情於憎愛!

【釋文】《喙》丁豆反,又充芮喜穢二反。

【一○】【注】天地亦無心而自動。

【疏】言既合於鳥鳴,德亦合於天地。天地無心於覆載,聖人無心於言說,故與天地合也。

【一一】【注】坐忘而自合耳,非照察以合之。

【疏】緡,合也。聖人內符至理,外順群生,唯跡與本,罄無不合,故曰緡緡。是混俗揚波,同塵萬物,既若愚迷,又如昏暗。又解:既合喙鳴,又合天地,亦是緡緡。

【釋文】《緡緡》武巾反。

【一二】【注】德玄而所順者大矣。

【疏】總結已前,歎其美盛。如是之人,可謂深玄之德,故同乎太初,大順天下也。

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一】。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宇【二】。』若是則可謂聖人乎【三】?」

【一】【注】若相放效,強以不可為可,不然為然,斯矯其性情也。

【疏】師於老聃,所以每事請答。汎論無的,故曰有人。布行政化,使人效放,以己制物,物失其性,故己之可者,物或不可,己之然者,物或不然,物之可然,於己亦爾也。

【釋文】《夫子》仲尼也。《相方》如字,又甫往反。本亦作放,甫往反。注同(一)。《強以》其兩反。

【二】【注】言其高顯易見。

【疏】堅白,公孫龍守白論也。孔穿之徒,堅執此論,當時獨步,天下無敵。今辯者云:我能離析堅白之論,不以為辯,雄辯分明,如縣日月於區宇。故郭注云言其高顯易見也。

【釋文】《縣》音玄。《宇》,司馬云:辯明白若縣室在人前也。《易見》以豉反。

【三】【疏】結前問意。「如是之人,得為聖否?」

【校】(一)世德堂本作相放,甫往反,注同。本作作方,如字,又甫往反。

老聃曰:「是胥易技係勞形怵心者也【一】。執留(一)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二】。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三】,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四】。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五】。有治在人【六】,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七】。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八】。」

【一】【疏】胥,相也。言以是非更相易奪,用此技藝係縛其身,所以疲勞形體,怵惕心慮也。此答前問意。技,有本或作枝字者,言是非易奪,枝分葉派也。

【釋文】《技係》其綺反。

【二】【注】言此皆失其常然也。「成思」當為「來田」之訛;「自山林來」宜為「來藉」之訛。

【疏】猿狙,獮猴也。執捉狐狸之狗,多遭係頸而獵,既不自在,故成愁思。猿猴本居山林,逶迤放曠,為(挑)〔跳〕攫便捷,故失其常處。狸,有本作〈犭留〉者,竹鼠也。

【釋文】《執留》如字。本又作(狸)〔〈犭留〉〕,音同。一本作(留)〔狸〕(二),亦如字。司馬云:〈犭留〉(三),竹鼠也。一云:執留之狗,謂有能故被留係,成愁思也。◎家世父曰:釋文,留如字,一本作狸,司馬云,狸,竹鼠也。疑狸不當為鼠。秋水篇騏驥驊驑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非鼠可知。如司馬說,字當作〈鼠留〉。說文:〈鼠畱,去"田"〉,竹鼠也。埤雅:一名竹〈鼠留〉。郭璞山海經注其音如留牛,亦引此文執留之狗為證,則此本作畱。然山海經自謂留牛,此自謂竹鼠,亦未宜混而一之。司馬一云,執留之狗,謂有能故被留繫。說文:留,止也,謂繫而止之。熟玩文義,言狗留繫思,脫然以去。猿狙之在山林,號為便捷矣,而可執之以來,皆失其性者也。於執狸之說無取,當從司馬後說。《猿》音袁。《狙》七徐反。《之便》婢面反,徐扶面反。司馬云:言便捷見捕。

【三】【注】首趾,猶始終也。無心無耳,言其自化。

【疏】若,而,皆汝也。首趾,終始也。理絕言辯,故不能聞言也。又不可以心慮知,耳根聽,故言無心無耳也。凡有識無情,皆曰終始,故言眾也。咸不能以言說,悉不可以心知,汝何多設猿狙之能,高張懸寓之辯,令物效己,豈非過乎!

【四】【注】言有形者善變,不能與無形無狀者並存也。故善治道者,不以故自持也,將順日新之化而已。

【疏】有形者,身也;無形者,心也。汝言心與身悉存,我以理觀照,盡見是空也。

【五】【注】此言動止死生,盛衰廢興,未始有恆,皆自然而然,非其所用而然,故放之而自得也。

【疏】時有動靜,物有死生,事有興廢,此六者,自然之理,不知所以然也。豈關人情思慮,倣效能致哉!但任而順(之)物之自當也。

【六】【注】不在乎主自用。

【疏】人各(有)率性而動,天機自張,非(猶)〔由〕主教。

【七】【注】天物皆忘,非獨忘己,復何(所)(四)有哉?

【疏】豈惟物務是空,抑亦天理非有。唯事與理,二種皆忘,故能造乎非有非無之至也。

【釋文】《復何》扶又反。

【八】【注】人之所不能忘者,己也,己猶忘之,又奚識哉!斯乃不識不知而冥於自然。

【疏】入,會也。凡天下難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則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會自然之道也。◎家世父曰:有首有趾,人物之所同也;無心而不能慮事,若鳥獸是也;無耳而不能聞聲,若蟲魚是也。其動止,其死生,其廢起,一皆天地之化機也。化機之在天地,不窮於物,無形無狀,推移動盪天地之中者,皆化機也。而有治在人,人其多事矣乎!強物以從治,不如忘己而聽諸物之適然也。◎慶藩案此言唯忘己之人能與天合德也。管子白心篇尹注:天地,忘形者也。能效天地者,其唯忘己乎!與此同意。

【校】(一)趙諫議本留作狸。(二)〈犭留〉字狸字依釋文本改。(三)〈犭留〉世德堂本作狸,此依釋文原本。(四)所字依趙本刪。

將閭葂見季徹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一】。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二】!』」

【一】【疏】薦,獻也。蔣閭及季,姓也。葂,徹,名也。此二賢未知何許人也,未詳所據。魯君,魯侯也,伯禽之後,未知的是何公。魯公見葂,請受治國之術,雖復辭不得免君之命,遂告魯君為政之道。當時率爾,恐不折中,敢陳所告,試獻吾賢。必不宜,幸希鍼艾。

【釋文】《將》一本作蔣。《閭》力於反。《葂》字亦作莬,音免,又音晚,郭音問。將閭葂,人姓名也。一云:姓將閭,名莬。或云:姓蔣,名閭葂也。《季徹》人姓名也,蓋季氏之族。《魯君》或云:定公。《知中》丁仲反。

【二】【疏】阿,曲也。孰,誰也。輯,和也。夫為政之道,先須躬服恭敬,儉素清約,然後拔擢公平忠節之人,銓衡質直無私之士,獻可替否,共治百姓,則蕃境無虞,域中清謐,民歌擊壤,誰敢不和!

【釋文】《不輯》音集。爾雅云:和也。又側立反。郭思魚反。

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一】。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臺【二】多,物將往【三】,投跡者眾【四】。」

【一】【注】必服恭儉,非忘儉而儉也;拔出公忠,非忘忠而忠也。故雖無阿私,而不足以勝矯詐之任也。

【疏】局局,俛身而笑也。夫必能恭儉,拔出公忠,此皆偽情,非忘淡者也。故以此言為南面之德,何異乎螳蜋怒臂以敵車轍!用小擬大,故不能任也。

【釋文】《局局》其玉反。一云:大笑之貌。《螳螂》音堂郎。《車軼》音轍。◎慶藩案釋文軼音轍,是也。轍,車轍也。古轍字通作軼。戰國策車軼之所至,注:軼,音轍。(說文無轍篆,轍即徹也。)史記文帝紀結軼於道,注亦音轍。漢書文帝紀作結轍,是其證。《不勝》音升。注同。

【二】【注】此皆自處高顯,若臺觀之可睹也。

【疏】夫恭儉公忠,非能忘淡,適自顯燿以炫眾。人既高危,必遭隳敗,猶如臺觀峻聳,處置危縣,雖復行李觀見,而崩毀非久。

【釋文】《自為遽》其據反。本又作處。◎盧文弨曰:今本作處。《觀臺》古亂反。注同。

【三】【注】將使物不止於本性之分,而矯跂自多以附之。

【疏】觀臺高迥,人競觀之,立行自多,物爭歸湊。◎家世父曰:觀臺多,言使民觀象受法,其事繁也。郭象以危其觀臺斷句,恐誤。

【四】【注】亢足投跡,不安其本步也。

【疏】顯燿動物,物不安分,故舉足投跡,企踵者多也。

蔣閭葂覤覤然驚曰:「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一】。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二】。」

【一】【疏】覷覷,驚貌也。汒,無所見也。乍聞高議,率爾驚悚,思量不悟,所以汒然矣。

【釋文】《覷覷》許逆反,又生責反。或云:驚懼之貌。《汒若》本或作芒。武剛反,郭武蕩反。

【二】【疏】風,教也。我前所陳,深為乖理,所願一言,庶為法教。◎俞樾曰:風當讀為凡,猶云言其大凡也。風本從凡聲,故得通用。

季徹曰:「大聖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一】。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二】?欲同乎德而心居矣【三】。」

【一】【注】夫志各有趣,不可相效也。故因其自搖而搖之,則雖搖而非為也;因其自蕩而蕩之,則雖蕩而非動也。故其賊心自滅,獨志自進,教成俗易,悶然無跡,履性自為而不知所由,皆云我自然矣。(舉,皆也)(一)。

【疏】夫聖治天下,大順群生,乘其自搖而作法,因其自蕩而成教;是以教成而跡不顯,俗易而物不知,皆除滅其賊害之心,而進脩獨化之志。不動於物,故若性之自為;率性而動,故不知其所由然也。舉,皆也。

【釋文】《舉滅》舉,皆也。《悶然》音門。

【二】【注】溟涬,甚貴之謂也。不肯多謝堯舜而推之為兄也。

【疏】溟涬,甚貴之謂也。若前方法,以教蒼生,則治合淳古,物皆得性,詎須獨貴堯舜而推之為兄邪!此意揖讓之風,不讓唐虞矣。

【釋文】《豈兄》元嘉本作豈足。《溟》亡頂反。《涬》戶頂反。

【三】【注】居者,不逐於外也,心不居則德不同也。

【疏】居,安定之謂也。夫心馳分外,則觸物參差;虛夷靜定,則萬境唯一。故境之異同,在心之靜亂耳。是以欲將堯舜同德者,必須定居其心也。

【校】(一)舉皆也三字係釋文誤入,依趙諫議本刪。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一】子貢曰:「有(一)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二】?」

【一】【疏】水南曰陰,種蔬曰圃,埒中曰畦。隧,地道也。搰搰,用力貌也。丈人,長者之稱也。子貢南遊荊楚之地,塗經漢水之陰,遂與丈人更相汎答。其抑揚詞調,具在文中。莊子因託二賢以明稱混沌。

【釋文】《圃》布戶反,又音布,園也。李云:菜蔬曰圃。《畦》(口)〔戶〕(二)圭反。李云:埒中曰畦。說文云:五十畝曰畦。《隧》音遂。李云:道也。《甕》烏送反。字亦作瓮。《搰搰》苦骨反,徐李苦滑反,郭忽滑反。用力貌。一音胡沒反。

【二】【疏】械,機器也。子貢既見丈人力多而功少,是以教其機器,庶力少功多。輒進愚誠,未知欲否?

【釋文】《有械》戶戒反。字林作械(三)。李云:器械也。《浸》子鴆反。司馬云:灌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有下有機字。(二)戶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三)械疑〈扌戒〉字之誤。

為圃者卬(一)而視之曰:「柰何【一】?」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手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二)槔【二】。」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三】。」

【一】【疏】柰何,猶如何,(謂)〔請〕其方法也。

【釋文】《卬而》音仰。本又作仰。

【二】【疏】機,關也。提挈其水,灌若抽引,欲論數疾,似泆湯之騰沸,前輕後重,即今之所用桔槔也。

【釋文】《挈水》口節反。《若抽》敕留反。李云:引也。司馬崔本作流。《數如》所角反,徐所錄反。《泆湯》音逸。本或作溢。李云:疾速如湯沸溢也。司馬本作佚蕩,亦言其往來數疾如佚蕩。佚蕩,唐佚也。《槔》本又作橋,或作皋,同。音羔,徐居橋反。司馬李云:桔槔也。

【三】【注】夫用時之所用者,乃純備也。斯人欲脩純備,而抱一守古,失其旨也。

【疏】夫有機關之器者,必有機動之務;有機動之務者,必有機變之心。機變存乎胸府,則純粹素白不圓備矣。純粹素白不圓備,則精神縣境,生滅不定。不定者,至道不載也,是以羞而不為。此未體真脩,故抱一守白者也。

【釋文】《吾師》謂老子也。

【校】(一)趙諫議本卬作仰。(二)闕誤引張君房本為作桔。

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一】。

【一】【疏】瞞,羞怍之貌也。既失所言,故不知何答也。

【釋文】《瞞》武版反,又亡安反。字林云:目眥平貌。李〔作〈忄典〉〕天典反,慚貌。一音門,又亡干反。司馬本作憮,音武。崔本作撫。

有閒,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一】?」

【一】【疏】有閒,俄頃也。奚,何也。問子貢:「汝是誰門徒?作何學業?」

曰:「孔丘之徒也【一】。」

【一】【疏】答,宣尼之弟子也。◎慶藩案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引司馬云:徒,弟子也。釋文闕。

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一】?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二】!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三】!」

【一】【疏】於于,佞媚之謂也。言汝博學贍聞,擬似聖人,諂曲佞媚,以蓋群物;獨坐弦歌,抑揚哀歎,執斯聖跡,賣彼名聲,歷聘諸國,遍行天下。

【釋文】《於于》並如字。本或作唹吁,音同。司馬云:夸誕貌。一云:行仁恩之貌。《以蓋眾》司馬本蓋作善。◎家世父曰: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說文:于,於也,象氣之舒。是於于字同,於于,猶于于也。

【二】【注】不忘不墮,則無庶幾之道。

【疏】幾,近也。汝忘遺神氣,墮壞形骸,身心既忘,而後庶近於道。

【釋文】《墮》許規反。

【三】【疏】而,汝也。乏,闕也。夫物各自治,則天下理矣;以己理物,則大亂矣。如子貢之德,未足以治身,何容應聘天下!理宜速往,無廢吾業。

【釋文】《無乏》乏,廢也。

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一】。

【一】【疏】卑陬,慚怍之貌。頊頊,自失之貌。既被詆訶,顏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復常。

【釋文】《卑陬》走侯反,徐側留反。李云:卑陬,愧懼貌。一云:顏色不自得也。《頊頊》本又作旭旭,許玉反。李云:自失貌。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一】」

【一】【疏】反,復也。子貢之門人謂賜為夫子也。「向見之人,脩何藝業,遂使先生一睹,容色失常,竟日崇朝,神氣不復?」門人怪之,所以致問。

【釋文】《向之》許亮反。本又作鄉,音同。後倣此。

曰:「始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一】,不知復有夫人也【二】。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三】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託生與民並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四】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五】」

【一】【注】謂孔丘也。

【二】【疏】昔來稟學,宇內唯夫子一人;今逢丈人,道德又更深遠,所以卑慚不能自得也。既未體乎真假,實謂賢乎仲尼也。

【釋文】《復有》扶又反。《夫人》音符。下夫人同。

【三】【注】聖人之道,即用百姓之心耳。

【疏】夫事以適時為可,功以能遂為成。故力少而見功多者,則是適時能遂之機。子貢述昔時所聞,以為聖人之道。

【四】【注】此乃聖王之道,非夫人道也。子貢聞其假修之說而服之,未知純白者之同乎世也。

【疏】今丈人問余,則不如此。言執持道者則德行無虧,德全者則形不虧損,形全者則精神專一。神全者則寄跡人間,託生同世,雖與群物並行,而不知所往,芒昧深遠,不可測量。故其操行淳和,道德圓備,不可以此功利機巧語其心也。斯乃聖人之道,非假修之術。子貢未悟,妄致斯談。

【釋文】《汒乎》莫剛反。《之心》心,或作道。

【五】【注】此宋榮子之徒,未足以為全德。子貢之迷沒於此人,即若列子之心醉於季咸也。

【疏】謷〔是〕誕慢之容,儻是無心之貌。丈人志氣淳素,不任機巧,心懷寡欲,不務有為。縱令舉世贊譽,稱為(斯)〔有〕德,知為無益,曾不顧盼;舉世非毀,聲名喪失,達其無損,都不領受;既毀譽不動,可謂全德之人。夫水性雖澄,逢風波起,我心不定,類彼波瀾,故謂之風波之民也。郭注云,此宋榮子之徒,未足以為全德。子貢之迷沒於此人,即若列子之心醉於季咸。

【釋文】《譽之》音餘,下同。《謷然》五羔反。司馬本作警。《儻然》本亦作黨。司馬本作〈亻棠〉,同。敕蕩反,郭吐更反。

反於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脩渾沌氏之術者也【一】;識其一,不知其二【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三】。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朴,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四】?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五】!」

【一】【注】以其背今向古,羞為世事,故知其非真渾沌也。

【疏】子貢自魯適楚,反歸於魯,以其情事,咨告孔子。夫渾沌者,無分別之謂也。既背今向古,所以知其(不)〔非〕真渾沌氏之術也。

【釋文】《渾》胡本反。《沌》徒本反。《背今》音佩。

【二】【注】徒識脩古抱灌之朴,而不知因時任物之易也。

【疏】識其一,謂〔向〕古而不移也。不知其二,謂不能順今而適變。

【釋文】《之易》以豉反。

【三】【注】夫真渾沌,都不治也,豈以其外內為異而偏有所治哉!

【疏】抱道守素,治內也;不能隨時應變,不治外也。

【四】【注】此真渾沌也,故與世同波而不自失,則雖遊於世俗而泯然無跡,豈必使汝驚哉!

【疏】夫心智明白,會於質素之本;無為虛淡,復於淳朴之原。悟真性而抱精淳,混囂塵而遊世俗者,固當江海蒼生,林藪萬物,鳥獸不駭,人豈驚哉!而言汝將固驚者,明其(必)不〔必〕驚也。◎俞樾曰:固讀為胡。胡固皆從古聲,故得通用。汝將胡驚邪,言汝與真渾沌遇則不驚也。郭注曰,故與世同波而不自失,則雖遊於世俗而泯然無跡,豈必使汝驚哉!正得其意。古書胡字或以故字為之。管子侈靡篇,公將有行,故不送公,墨子尚賢中篇,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皆以故為胡之證。禮記哀公問篇鄭注曰:固,猶故也。是以固為胡,猶以故為胡矣。

【五】【注】在彼為彼,在此為此,渾沌玄同,孰識之哉?所識者常識其跡耳。

【疏】夫渾沌無心,妙絕智慮,假令聖賢特達,亦何足識哉!明恍惚深玄,故推之於情意之表者也。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一】。苑風曰:「子將奚之【二】?」

【一】【疏】諄,淳也。苑,小風也,亦言是扶搖大風也。濱,涯;大壑,海也。諄芒苑風,皆寓言也。莊生寄此二人,明於大道,故假為賓主,相值海涯。

【釋文】《諄》郭之倫反,又述倫反。《芒》本或作汒,武剛反。李云:望之諄諄,察之芒芒,故曰諄芒。一云:姓名也。或云:霧氣也。《大壑》火各反。李云:大壑,東海也。《苑風》本亦作宛。徐於阮反。李云:小貌,謂遊世俗也。一云:苑風,人姓名。一云:扶搖大風也。《之濱》音賓。◎慶藩案釋文苑亦作宛,苑宛字同也。淮南俶真篇形苑而神壯,高誘注:苑,枯病也,苑讀南陽宛之宛。

【二】【疏】奚,何也。之,往也。借問諄芒,有何游往。

曰:「將之大壑【一】。」

【一】【疏】欲往東海。

曰:「奚為焉【一】?」

【一】【疏】又問何所求訪。

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遊焉。【一】」

【一】【疏】夫大海泓宏,深遠難測,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閭泄之而不乾。以譬至理,而其義亦然。故雖寄往滄溟,實乃游心大道也。

【釋文】《酌焉》一本作取焉。

苑風曰:「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願聞聖治【一】。」

【一】【疏】五行之內,唯民橫目,故謂之橫目之民。且諄芒東游,臨於大壑,觀其深遠,而為治方。苑風既察此情,因發斯問:「夫子豈無意於黔首?願聞聖化之法也。」

【釋文】《橫目之民》李云:倮蟲之屬,欲令其治之也。《願聞》本或依司馬本作問,下同。《聖治》直吏反。下皆同。

諄芒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一】,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二】,行言自為而天下化【三】,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四】。」

【一】【疏】施令設官,取得宜便,拔擢薦舉,不失才能。如此則天下太平,彝倫攸敘,聖治之術,在乎茲也。

【釋文】《官施》始支反,又始智反。司馬云:施政布教,各得其宜。

【二】【注】皆因而任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