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禅修的涵义

\

禅定图(少林寺)

  禅修一点儿也不神秘,进行的方法十分简单又直接,只要依法去做就对了。禅修基本上

  只是:随时随地全方位地去观注每一个当下发生的事。如果要明白禅修真正的涵义,可依据以下的几项说明作更深入的探讨:

  1.禅修(Bhavana),巴利文的原意具有培养和发展的意义。基本上,禅修有助于培育心智的能力,这可经由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是逐渐经由禅修培养出善心所,例如:五根、五力。二是渐次铲除因五盖、烦恼所演生出的恶心所在。善与恶的心所在剎那当下是无法共存的,因此它们在一方增长时另一方则渐减,是处于互为消长的情况。

  2.禅修是修心养性和觉醒的过程,藉由正念观照当下的持续训练,觉知力油然而生。就像在早上可唤醒沉睡者的闹钟,正邀约我们以正念和觉知力为基础,步入一个内观的崭新之旅,这也是一个能发觉和更了解自己的旅程。

  内观智慧或正知是由对真理的体证而来,这是一种突然发生又难以形容的觉知力,禅修就是仰赖这种不断的觉知力继续深入下去。这种直觉具有可信度,因为它并非思考或想象而来,而是对事物产生突然又清晰的了悟。直观是心智的一个特质也是心灵探索的基础。

  正知可透过直接的体证经验去开启人类内观的智慧,这种体证是必须经由心识的认知作用(如实知),和心眼所看的实相法(如实见)相互为用而达成,而内观智慧也将会由粗转细,继续深入下去。若要使内观智慧逐渐深入,有赖于思维观——五根识的觉知力;另一方面则赖于人的直观(第六感)所引起的直觉。直觉发展的过程纯属心理层面,超越了观念或文字的范畴,因为这完全是针对所知所见的直接反应,没有概念的作用更无须文字描述。心识最终的发展阶段称为悟、现观,或实相观,在此阶段将可以完全了知所有事物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体悟到自然界的实际状况:身是身;听是听,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更无须加油添醋。

  3.守护六根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实际进行禅修时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禅修者要如何经由六根去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和外界的关系为何?这是烦恼与五盖生起的基本原因,这也是为何需要在六根上下功夫,以加强观察力和发展内观智慧的重要因素。进行禅修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六根上,因为六根正是人内心世界与外界的交界处。要如何守护六根,就成为人向上向善,离苦得乐和修行的第一要件。人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标准,取决于我们能否好好掌握经由五根门表现于外的行为、语言,又可称为戒学(Sila)。经过训练的心智可以有效地守护我们的意门(第六根),这种能力是结合智慧和定力止观双运)的产物。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有一个贴切的譬喻:一个白蚁的土丘上有六个孔,土丘里藏着一只蜥蝪。这只蜥蝪总是不预期地从不同的孔探出头来,要怎样才能捉到它呢?其实,只要封住其中五个孔,专心守候在那仅剩的洞口,一定可以捉到它。譬喻中,土丘上的六个孔代表人的六根;唯一开放的孔代表我们内心世界的意门(第六根);而那只蜥蝪则代表层出不穷的烦恼。若再深究这个譬喻,运用在定中的智慧禅可以暂时停止五根与意门的相互作用,只留下纯粹经由意门去觉知的心识活动。简言之,禅修中经由五根和脑的思考活动将会暂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经由意门和第六感所产生的直觉,这是不经思维更是超越语言、观念的直观与实相观。

  4.闻思修的必然次第分别为法、次法、向法三个阶段,依佛法修行并且着重在心智上的培养是修学佛法之要点。佛法—真理,与自然实相都是极其深奥的,无法单靠肉眼观察和脑力思考得以认清。智慧或内观智不同于经由阅读、读经或闻法而获得的理论上的知识,经听闻而得的佛法,与经禅修而亲证的自然实相在层次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以亲身的修行去印证,和体悟佛法才是学佛的要点。若只停留在闻思阶段的佛法充其量只是能引导我们步上正法的指标,若要达到真正的目标,仍需靠自己不断地精进和在禅修上下工夫(次法),并且要在修行上有所成就(向法)才是重点。

  佛陀成正觉后断尽他的烦恼,却无法亲自为我们解决烦恼与生死问题,但佛陀确实为众生指出了迈向解脱的途径。要达到离苦得乐的境界,绝无法假手他人,也无捷径可寻,完全要靠自己不断地依佛法修行,和精进地在禅修上下工夫。重点是,每个人都必须净化自己的心智,因为内心的执着是束缚我们,使我们不得自由的主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