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寺院最详实名录:9大丛林67处“废寺”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形成以后,吸引了四方释子前来游参朝拜和驻锡修道,因此,山上除地藏和尚的旧有灵迹之外,后来又增建了许多寺庵。
明、清两代修建者尤多。截止于民国中期以前,全山佛寺(庵)已达150处左右,其中的9处为丛林,它们是:金地藏塔、化城寺、祗园寺、万年禅寺、甘露寺、上禅堂、东岩禅寺、乐善寺和慧居寺。其余为较小的寺庵,其分布情况是:以化城寺为中心,其东序(东寮)有6处,即九莲庵、旃檀林、通慧庵、天然庵、菩提阁、立庵;其西序(西寮)有7处,即佛陀里、宝积庵、长生庵、龙庵、永庆庵、天池庵、拱金阁;天台路有21处,即回香阁、华云庵、吉祥寺、长生洞、兴添寺、朝阳庵、翠云庵、崇兴寺、圆通庵、拜经台,地藏禅林、中常住(招隐庵)、正常住(德云庵)、老常住(护国寺)、真如庵、华严洞、接引庵、地藏庵、大悲庵、普济庵、延寿寺;化城东路有6处,即法华寺、沙弥庵、黄金庵、心安寺、伏虎洞、西天地;化城南路有7处,即净慧庵、三天门、转身洞禅室、二天门、正天门、一天门、崇觉寺;化城西路有3处,即小天台,建松树庵、西来庵;化城北路有24处,即聚龙寺、华天寺、万寿寺、半霄亭、龙池庵、燕子洞、二天门、大桥庵、西竺庵、一宿庵、无相寺、二圣殿、华阳亭、会龙庵、心庵、观音阁、回龙庵、小甘露庵、永丰庵、狮子林、观音庵、万缘庵、德云庵、通华庵。以上为当时“现存寺”,此外还有“废寺”67处。昔日九华山佛教之盛,由此可窥一斑。
九华山现存寺庙,主要者有:
九华山化城寺
化城寺,这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开山祖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九华街上。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云山,东为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围,俨如城池。寺院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寺成,金地藏应请自石室迁来居住。不久后,上首僧胜谕进一步扩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门、放生池、供经台等。建中初(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明宣宗(1426-1435)、神宗(1573-1620)、清圣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1857),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观。今寺分四进院,除藏经楼外,余均清代光绪年间建筑。以前,藏经楼不仅收藏有经书、诏书、宸翰真本,而且有据说是地藏穿过的袈裟、高约五尺的毗卢佛铜像、定光佛铁像、数枚铜质方印、重约数百斤的铜质独角兽(地听)、刻有地藏菩萨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贵文物。“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毁坏,今存者有古钟一口,重约二千余斤,藏经楼内又有白玉佛像、明版《涅槃经》、血写《华严经》等。寺前广场上有一千年古塘,当是《九华山化成寺记》中所说的“相水攸瀦,为放生池”的放生池。
祗园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全山佛寺之冠。原名祗树庵、祗园,位于九华街化城寺东,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代多次重修、扩建。嘉庆年间(1796-1820),隆山禅师在寺内开坛传戒,自此成为十方丛林。九华溪绕寺流过,溪上有“迎仙桥”。寺前甬道颇具特色,由雕刻着莲花、金钱图案的一百多石条铺设而成。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高约13丈,金黄色琉璃瓦屋顶,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殿内像设庄严,所供的三尊金色佛像各高3丈,是九华山上最大的佛像,此外又有海岛观音像和刻着唐僧取经故事的7面浮雕。寺内又有八口大锅,其中最大一口口径丈余,一锅可供千人斋饭。
万年禅寺,俗称百岁宫。名列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中,位于九华山摩空岭上。寺碑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僧海玉,号无瑕,由五台山至九华,在此岭摘星亭旁结茅而居,因亭而名庵,百岁而终,时人称其为“百岁公”,同时在旧庵处改建成宫室,以兹纪念。崇祯皇帝封海玉为“应身菩萨”,又御笔亲书“护国万年寺,钦赐百岁宫”10字赐之。寺名因此而来。现存寺宇依山势建为五层楼阁,东傍悬崖,西临幽谷,危岩宝殿,气势非凡。寺内肉身殿供奉着海玉和尚的装金肉身(木乃伊)。
九华山东崖云舫
东岩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化城寺东三里许的东崖上。峭壁如削曰崖,崖中洞室曰岩。相传地藏和尚初至九华山,即在此东崖的岩洞中习定修法,洞名东岩,又称地藏洞、金光洞、舍身岩、舍生岩等,都是就地藏在此修习的不同传说而命名。明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第一次来此游玩;正德十四年(1519)再次入山,并于此岩洞中晏坐读书。此外还有异僧周经也继地藏之后幽栖于此洞。万历间(1573—1620),将崖顶上祭祀地藏和尚的晏坐堂改建成寺院,并因洞而名寺。1933年,寺毁于火,唯存钟亭及幽冥洪钟。寺附近有巨石似艨艟巨舰,故名“云舫”。站在东崖上,东望天柱五老诸峰,西顾古仙岩诸胜,南瞻天台,北览长江,天然图画,尽收眼底。
甘露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九华山北半山腰上。此地山水环绕,茂林修竹,遮天蔽日。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奉旨到九华山进香,行至此地,见风景奇秀,乃说:“此处筑兰若,必代有高僧”。伏虎寺(即东岩寺)和尚洞安据此建议募缘集资建寺,动工之日,满山林木翠竹尽挂甘露,佛经以“甘露”为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又以“甘露法门”譬喻为“最上之法”,因此,洞安和尚遂兼取祥瑞和经义取名甘露寺。寺因山势而建,殿宇五层,皆金色琉璃瓦顶。万绿丛中,红柱金光隐约,颇富诗情画意。寺旁有“定心石”,传说地藏和尚曾趺坐石上入定,蛇来不惊魂,女诱心不动。
肉身塔殿,位于九华山神光岭上,神光岭即古之“南台”。费冠卿《九华山化成寺记》载,地藏和尚在化城寺建成后,仍坚持苦修,每岁夏季皆率一徒居于南台自织麻衣。他入寂之后,弟子们即在这里建立肉身塔供养。塔成,发光如火,圆形,称“圆光”,后人遂改南台为神光岭。原塔为三级小浮图,后人复以木塔笼护,外建高殿以挡风雨、壮观瞻。千余年来,塔殿兴废相替,屡有修葺。其中,明万历间,皇帝曾赐名“护国肉身宝塔”,并赐金修建。清代也有多次维修。同治年间(1862-1874)塔殿毁于山洪。光绪年间(1875-1908)复作大规模整修,至今基本保持原貌。现存肉身殿成方形,宽长各5丈,高约6丈。殿顶用铁瓦覆盖,并由回廊内外20余根石柱支撑。重檐斗拱、画栋雕梁,风铎丁当,十分壮美。殿前廊下高悬“东南第一山”金字匾,前后门门楣上方竖挂“肉身宝殿”青花古瓷匾。殿内中央肉身塔,笼护木塔为七层八角形,高约17米,内壁用赤金贴写《地藏本愿经》,外壁涂以朱漆,每层每面均设佛龛,龛龛供奉地藏和尚金色坐像。木塔内即石砌的三级肉身塔。殿内两侧分列十王金色立像。殿内地面、塔基、神座皆用汉白玉或铺或砌,浑然一体,既给人圣洁之感,又用极强的反差衬托出朱塔、金像的辉煌庄严。塔前悬挂的镂空八角琉璃灯长明不灭。肉身殿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坟所在地,与化城寺同为此一地藏菩萨道场的法事重地和中心建筑,是进山僧尼、信士乃至一般游客必到之处。每逢地藏和尚的生日和成道日,僧尼、信士便蜂拥至此上供,不舍昼夜守塔、绕塔诵经礼拜。
上禅堂,位于九华山神光岭肉身殿下。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年间,玉琳国师弟子宗衍扩建寺宇,并改名上禅堂,从前后的名字看,应为禅宗寺院。此寺山门不大,但殿宇宽广,环境清幽,在九华山寺庙中,此寺香火最旺,风景最佳、殿宇最丽。寺旁的金沙泉、洗砚池、九华三宝之一的金钱树传说多与唐代诗人李白有关。
天台寺,位于天台峰(即天台正顶)捧日亭北,另名地藏禅林,明代创建,清代光绪间重修,与百岁宫、甘露寺一样,依山势建为五进楼阁,主要建筑有万佛楼,楼内梁、壁间雕有无数小佛像,故名。此外又有地藏殿,殿内供奉地藏和尚像。明清时期,默安禅师住寺,僧尘尘子在寺旁结茅而住,名活埋庵。民国九年(1920),僧彻德住持,重建佛殿,新订规制较昔整齐。民国二十七年前后,由僧明辉住寺。
- 上一篇:唐僧出家地——传奇名刹海岛金山寺
- 下一篇:郎木寺:猛虎化作仙女的神奇地方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打坐的方法,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邪淫的果报
- 放开烦恼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 当心真的纯净起来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缘失去时别太惋惜
- 禅宗二祖_慧可大师
- 不在意是一种性格魅力
- 道不同 不必强求
-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 人言无畏 人生无畏
- 如何写好一个“家”
- 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人若沉香 不怕浮世若水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生死轮回 前世今生
- 努力让幸福来临 永远不要等待幸福到来
- 幸福就在当下 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
- 内心的皱痕形成人生的坎坷
- 人生“惜福”才能“幸福”
- 多一份宽恕就多一位朋友
- 佩戴佛珠的禁忌
- 觉悟的方式来自生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
- 当你打开双手 世界就在你手中
- 临济宗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对他人的态度影响你的生活品质
- 曲折是人生的常态
- 退步原来是向前
- 沩仰宗
- 学会忘记才会记住
- 善意的行动铺就成功的道路
- 把简单平凡的事做好 机会就无处不在
- 闻过即怒
- 东南亚最著名10大庙宇,你去过几个?
- 岭南佛教名胜——千年古刹飞来寺
- 河北承德首座清朝皇家寺庙:尘封已久,有望开放
-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成开园
- 世界最大佛寺——婆罗浮屠
- 饮茶与坐禅
- 西藏史上首座佛堂 昌珠寺的前世今生
- 南京两处大报恩寺琉璃拱门,为啥“造型”不同?
- 天台宗祖庭:当阳玉泉寺
- 历史悠久法源寺:北京城内现存最古老佛寺
- 佛山仁寿寺:闹市藏古寺,老树生灵芝
- 唐僧出家地——传奇名刹海岛金山寺
- 九华山寺院最详实名录:9大丛林67处“废寺”
- 郎木寺:猛虎化作仙女的神奇地方
- 世界最高大佛:佛是一座山 山是一座佛
- 中国第一卧佛现马龙山 曾湮没于荒草泥沙中
- 用乐观心态去对待生活
- 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 平常心看世事,则事事平常
- 一念之差看到的优点与缺点
- 欲望犹如手中沙,握得越紧失去越多
- 所谓幸福,从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
- 人安茅屋静,心淡世路平
- 笑看风云淡,坐对云起时
- 珍惜当下,不要犹豫不决
- 照顾好己心,才能真正照顾好自己
- 南京香火旺盛的寺院 鸡笼山上鸡鸣寺
- 毛泽东与佛教结缘到底有多深?盘点一生参拜过的寺院
- 揭秘悬空寺:建于60米峭壁上,历经1500年悬而不倒
- 探寻保国寺千年不坏之谜,大殿其实是“歪殿”
- 四月清明踏青时 北京六大寺庙踏青礼佛好去处
- 一座寺院两尊卧佛,北京卧佛寺的卧佛之谜
- 拉萨扎基寺:有求必应,西藏最灵验的财神庙
- 给你的人生留点余地
- 有一种快乐叫放下
- 人有所敬畏,才不会为所欲为
- 争强好胜终是输
- 心中有阳光,生活就有希望
- 学会忘记,懂得放弃
- 学会看淡与释怀
- [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 [瑜伽师地论]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 [楞严咒]为什么要读诵楞严咒?念楞严咒有什么好处?
- [佛经故事]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是什么?
- [佛经故事]枕稻草而卧不放逸 恶魔不得其机而入
- [佛经故事]生死大事,无常迅速,心切勿松弛
- [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盂兰盆经原文
- [佛经故事]所有善法之中,不放逸为最上且最大
- [佛经故事]动静皆宜的修行要诀 法的谈话与神圣的沉默
- [藏传人物问答]违缘是什么意思?《心经》为何能遣除违缘?
- [汉传人物问答]妙量法师答:大悲咒当手机铃声如法吗?
- [汉传人物问答]心里整天默诵楞严咒,方式对不对?
- [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感应:畜生听闻投生做人
- [佛经名句]佛经上181条做人与处世的经典名句
- [楞严经]《楞严经》是诸经的骨髓
- [楞严经]《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 [金刚经]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